约4810字。
排除写作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 徐邦桃
摘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了如下目标:“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但作文难,难作文,是广大学生的共同感慨,学生写作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分析学生作文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增强学生写作信念、加强人文关怀角度谈如何提高学术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能力 心理障碍 信念激发 人文关怀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人只要是活着,就有交流与表达的需要。然而,中学生能写出好文章的寥寥无几。许多学生未能流畅地表达,说话支支唔唔,支离破碎,写文章言不及义,文不对题。更有不少学生一听说要写作就头痛害怕,总觉得“笔不从心”,苦思冥想一节课,面前仍是白纸一张。一篇文章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方面水平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使学生具有实用的写作能力。作为学生写作的引路人,语文教师该如何为这些“怕”作文、“烦”作文的“弱势群体”指点迷津,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呢?
一、望闻问切:心理障碍根源把脉
综观“作文恐惧症”者的种种表现,虽然不愿写、写不好是其共同特点,但造成不会写的原因还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生活积累,脑子里没有所需的事件和语言材料;有些则是有材料,但缺乏表达技巧,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倒不出来;另一些学生则是由于惰性,习惯了一到写文章就拿《优秀作文选》拼拼凑凑蒙混过关而无法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对一些学生的观察、谈话和分析,我认为主要是以下的心理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写作状态:
1、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一个学生经常这样想:“作文这么难。我不行的,我一定写不出来。”或者“我最讨厌写作文,我真不愿意写作文。”那么,他的情感体验就会经历一个波动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冷漠厌倦,再到焦虑不安,最后甚至急躁恐惧。久而久之,就会越发抗拒写作文这个事件,一听说要写就本能地拒绝,面对作文本就脑子一片空白,不相信自己有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语词。
2、缺乏动机或是动机过强。在充满竞争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忙于不断地接受知识,不停地做题,不停地训练。繁重的课业负担让他们忽略甚至放弃了思考、体验和领悟,因而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表达的需要和动力,这就是缺乏写作动机的原因。然而根据自我价值理论,有些学生也可能动机太强。比如他对写作有高度的焦虑和烦恼,或者苛求十全十美,不允许自己有错误,或是对自己的作品过于敝帚自珍,害怕被批评、被评鉴。但无论动机过强还是太弱,动机不当都可能导致厌弃和逃避。
3、错误的归因导致缺乏行动。有些学生面对作文时,开始为自己的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