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70字。
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上饶市六中:蒋静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界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评价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恰当使用一些较聪明而新颖的以为方法,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谈谈课堂提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提问时要热情鼓励,提供线索,引起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总处于一种愉快,兴奋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这就是说,最为一名老师,课上须注意营造一种愉悦和谐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思维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笔者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时,当讲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时,不禁给自己设置了这样一个疑问:从“秦”到“晋太元中”相隔300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完全与世隔绝的村中人的服饰怎有可能在300年后“悉如外人”呢?当我把这问题抛给学生学生时,我说了一句这样鼓励的话:老师相信同学们经过思考,会比老师答的更棒。这一鼓励之下,学生的兴趣大为增加,积极参与,乐此不疲,我再适当加以引导,学生竟然得出了
多个合理的答案:是为了让人们相信桃花源的确存在,制造真实气氛;给渔人以亲切感,仿佛自己只是来到现实中的另一个村子;服装不变使渔人见到村中人没有神秘感,一见如故,为下文俩者和睦相处作铺垫;让人内心深处存一丝希望,那是理想中的精神家园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思维完全被开启,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处理好深问与浅问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以回答,势必导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括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象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些问题尽管重要,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疏忽。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味。例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文中写“孔乙己时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面上是写他喝酒的方式,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的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匠心。一、为什么孔乙己站着喝酒?(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