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80字。
2008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及命题趋势
河南宏力学校高三语文教研室 文建华 453400 13781929717
2007年的高考已尘埃落定,当人们翘首期盼高分作文“花落谁家”时,结果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何不能是“ 家家欢乐无人愁”?研究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作文备考出现了误区!
误区一:把满分作文当作经典教材。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到《永远的苏武》,从《刺秦》到《石碑上的历史》,从《历史的记忆》到《北京的符号——老舍与北京》……众多高考满分作文材料的出炉,考生们为提高作文写作水平似乎找到了一条“捷径”。于是乎,无论老师还是考生均视满分作文为法宝:抄之、背之、运用之。在考场上考生移花接木、生搬硬套、机械模仿,这种作文在考场上必然得不到高分。
误区二:把经典故事当作灵丹妙药。
无论是感动中国的英雄人物,还是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无论是哲理故事,还是生活感悟,这些经典的素材运用在考场作文中能够以一当十、点石成金,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但是那些经典素材并非灵丹妙药,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作文命题。如果一味的生拉硬扯,不但起不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相反还可能削弱文章的论证力量。
误区三:把演绎历史名人当作弘扬传统文化。
近几年来,文化作文以议论性散文和故事新编的面目出现高考作文战场上,从《吊屈原赋》到《菊花飘香时节》,从《永远的谭嗣同》到《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这类作文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语言,高扬着文化的大旗,传播了历史名人,弘扬了传统文化。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文化作文,如果没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及深切的思想情感,是不可想象的。而一些考生仅凭着对一些历史人物的一知半解,就在作文中随意的演绎历史人物,编造出令人难以信服的“壮举”,企图来来打动阅卷老师。以所谓的一点“文化含量”“创新精神”去影响阅卷老师,是难以取得高分的。
误区四:把社会热点当作适应时代潮流的体现。
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而言,谁也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的主旋律也是高考作文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现实生活的反映必须借助于社会中的人和事,然而并非所有人和事都能代表时代的主流,反映时代的主旋律。一些考生误以为只要社会热点就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体现,因此“台独”“反恐”等一些系列新名词频繁的出现在高考作文中。岂不知,表象的东西永远代表不了事物的本质。因为,“和谐”“发展”才是时代永恒的主旋律。
误区五:把矫情造情当作真情实感的流露。
真实的情感是碰撞出阅卷老师心灵火花的电石,是连接考生和阅卷老师的桥梁。考生只有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心弦,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赢得高分。真实的情感来源于考生的对生活的真切体验、真实感受。“没有情感体验,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然而始终有部分考生脱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凭主观臆断,盲目地编造一些所谓的经历。2007年全国卷(二)的作文命题,一些考生没有经历或做出过“感恩”的事情,却随意的编造,企图以矫情或煽情打动阅卷老师,结果这样的作文不但不美反而让人大掉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