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20字。一十六、项脊轩志
上海市嘉定区远东学校 李慧洁
教学目标
1、 了解明代文坛现象及明代“唐宋派”的文学主张;了解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2、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把握文章的脉络,体味作者思路清晰、语言优美流畅的特点。
3、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积累多义词义项及其相关的例句。
4、学习本文状物、写景、叙事细致入微,真切感人的艺术手法。
说明:
《项脊轩志》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回忆性散文,是明代“唐宋派”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建议教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将明代中叶的文坛现象及其代表作家归有光的散文特点向学生作简要介绍。目的是让学生首先能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多写身边琐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的社会矛盾,与归有光长期怀才不遇,仕途一再受阻因而阅历不丰富有一定关系),内容生动感人。比如《项脊轩志》一文就是借书斋项脊轩的兴废,来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的,作者在随笔点染之处无不饱含浓浓的深情;表现手法上,归有光注意吸收小说的技法,恰当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从而使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可读性很强,课堂中可着重引导学生反复轻读课文,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文中所流露出的眷恋、怀念和伤感之情;再者,针对文言文,教授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文中的多义字、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此外,课后可设置多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巩固练习所学知识,如:设置拓展性的问答题;写一段赏析文字或写一篇回忆性散文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默读或轻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运用圈划、提问等方法,疏通文意,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怀念之情;准确理解“当、洞、兹、凡、过、竟、比、殆”等重点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并分别归纳积累“顾、稍、置、归、去、胜”等多义词的义项。
2、 难点:理解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所抒发的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要求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要的概括;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的艺术特色,并能在实际的写作中加以模仿运用。
说明:
高一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继续培养中学生对古典语言的感悟能力,继续提高中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导读”之外,还必须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深入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即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