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浅谈新课标下的“朗读和背诵”教学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29 19:41:5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40字。
           创新教育中的基础教育
──浅谈新课标下的“朗读和背诵”教学
 自贡一中 邹敏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无论教材还是教法,无论思维还是理念,较之以前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上,提出了创新教育的要求。但是,无论怎样进行新课程改革,在重视创新教育的同时,基础教育中的朗读和背诵教学仍是不可忽视的。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看似是概念的区别,实际上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目的、内涵的重新定位。“能力”能在短期内强化训练中形成,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是一种塑造。而素养只有在长期的熏陶渐染中,汇集涓涓细流以成江河,是一种养成。在语文素养的提高过程中,离不开优秀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基础教育中的朗读和背诵。新编高中语文课本,也加大了朗读的份量,尤其是背诵的篇章增多了,这无疑是件好事,它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可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无疑对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也具有指导意义。
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对朗读和背诵这一传统教学方法而言,长期以来就没有统一过认识。尤其是在目前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提倡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更有不少教师把“朗读、背诵”与“死记硬背”划上等号而加以摒弃,代之以“提问式”教学方法,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大部分用于所谓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提问上,或者用于滔滔不绝的讲解上,用于训练读、背的时间极少。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即便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也读得结结巴巴、毫无生气。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能适应以听、说、读、写为基本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形势的。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素质,方法很多,我们认为:“读、听、写、说”四种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达到“说”的能力要求,就必须打好“读、写、听”的基础,特别是打好朗读与背诵的基础。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对于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是不能与“死记硬背”相提并论而加以全盘否定的。古人就曾说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要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朗读和背诵中提高语文水平。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家,有几个是靠老师讲书讲出来的?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一再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重视诵读,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积极自觉参与到诵读当中,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自然就能逐渐地得到提高。苏轼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来自何方?今天我们所赞颂的“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温尔文雅”、“纵横捭阖”、“博闻强识”这些气质又来自何方?—我们认为非读、背不能为也。现代作家茅盾能背出120回《红楼梦》,茹志娟从小就看过9遍《红楼梦》,其中诗词烂熟于心,她认为不仅要读书,还要“煮”书,这“煮”也即反复诵读。著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