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50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毛泽东
一、教材思考:
1、通过这两首词的学习,更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2、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兼诗人的广阔胸襟。
3、学会从字词、意象鉴赏诗歌,从而从细节处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
5、教育学生树立“志当存高远”的信心,并为之而奋斗不息。
三、教学重点:
1、品味意象,感悟博大的诗歌意境。
2、领会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意。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感情基调。
五、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意象,把握情感。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
3、比较法:《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在意境上的比较。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住关键词语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览胜,必生万端感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显示英雄气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时运不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辽阔,人生之苦短。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起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成就了千百篇光辉的诗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同样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弘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1、写作背景: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1919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