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50字。
高考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湖南省长沙雅礼寄宿制中学教务处(410129)向华
审题立意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作文的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确定写作要求、主题思想、选材范围、表现手法等等。作文,不管是全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写作者只有明确这些要求,把握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写出的作文才会“符合题意”。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重要的题型,曾经占据了高考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以及题目所限定的话题往往只规定了写作内容的指向和范围,写作的空间很大。然而,自从各省自主命题后,作文命题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在全国各省的命题中都已出现。其实,不管命题如何变化,“认真审题,明确题意”,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
“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第一条。所谓“题意”就是命题者在题干、材料、话题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诸如内容、范围、中心、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要使文章“符合题意”,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要对材料所给的情境、题目、要求,反复思考,全面领会;
2、对作文题上展现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确切理解它们的全部含意,按规定要求作文,诸如试题所要求的作文的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等。
3、要恰当地把握审题方面宽严的尺度,了解命题的限制性和启发性。
可是,我们的考生在作文时,到底做得怎样呢?
一、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方面的“硬伤”
1、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给阅卷教师的第一印象。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
提供材料型作文,要求阅读所给材料、自拟题目写作,阅卷教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可是很多考生却喜欢把“话题”作“标题”,这是一种典型的懒汉作法。
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题一卷的作文试题,提供了一则“乌鸦学老鹰抓羊”的寓言故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但是又允许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体现出话题作文的某些特点,使高考命题的稳定性有所延续。应该说文章提供的角度是多向度的,适合学生辐射思维,发挥想象,有很大的的灵活性。可是,有很多考生只看到了乌鸦的“不自量力”和“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很多考生简单地采用了《乌鸦和老鹰》、《乌鸦抓羊》等简单的题目;可是在评卷中,被评为优秀作文的如《正确地估量自己》、《在追求中认清自己我价值》、《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等,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一种情况是无标题。可能是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则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8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教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
2、审题
供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主旨和寓意往往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有些考生认为大家都去这么想、这么看,写出的文章岂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于是绕开这一主旨,别辟蹊径,结果造成立意偏差,下笔千言,离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