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的深刻寓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而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檄文。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br>
诗人通过一破一立的文体形式寓言了那一代人在梦魇之后不甘沉沦敢于打破一个旧世界也能建立一个新世界的豪情壮志。在“破”的过程中,诗人批判和否定了几种人生观。“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中国人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自满自得自娱自乐的人生经验,诗人正是通过对这种“等靠要”的人生观的否定,才从现代人觉醒意识出发以争取人格尊严和人权独立的地位。 <br>
舒婷的深刻在于,她通过几组并不协和的意象揭示了个体的人在传统的集权社会中的角色特性,从而彻底揭示了传统集权社会是如何把个体的人从独立自主的人变为被支配的被主宰的,甚而至于被奴役的和被异化的…… <br>
如果说“凌霄花/橡树,鸟儿/橡树”,以其“弱/强”的二元对立的所指模式寓言了传统集权社会个体对集体依附的所指意义,那么,到了“泉源/橡树;险峰/橡树”这两组所指链中,其模式就很难解释为“弱/强”的二元对立模式了。因此,“泉源”无疑较之“橡树”更加富有力度,而“险峰”自比“橡树”高峻,至于“日光春雨”自比“橡树”久远悠长,很显然这些不能归结于“弱/强”二元对应所指模式。 <br>
那么,是不是诗人在这里用错了意象呢?显然不可能。事实上,“凌霄花”、“鸟儿”与“橡树”是基于传统的人生观的二元对立,其所指是在传统集权社会中个体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他作为个体的人已丧失了人独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却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