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60字。
让考场作文闪烁出创新的光芒
◆ 周春林
(一)技法解读篇
[技法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
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创新就是指作文“非一般化”、超越“旧我”,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对于“创新”的评判,各地中考作文评分办法是在常规的评分标准之外,对于作文创新,一般都采用奖分制,且各地标准不同。有的表述为“内容上有创见的或能够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加1至5分,加到满分为止”;有的划分更细,在选材、立意、语言方面有特色或有创建的,可以加分要求感情真挚,有自己的深切感悟;构思或选材新颖,见解独特,有个性;见解新颖独特;语言生动,有文采。也有的对形式上的创新予以奖分。
[失误提醒]
作文“创新”的失误主要表现为: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热衷于猎奇弄险,玩花样,出怪招,摒弃常规,专意“出轨”。不走通天大道,偏行羊肠小路,错把“另类”当时尚,误将“越位”做新潮,且一味地沉醉其中,孤芳自赏不能自拔,甚至宣称这是作文创新意识强的表现。
重语言华美而轻创造性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部分学生走入极端,在文章里多插入洋文、多插入一些新词、多插入一些半文半白的文字,以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认为可以提高自己语言的品位。
立意上剑走偏锋,强词夺理。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就运用所谓“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对材料随意歪曲,让人啼笑皆非。有的人以为,创新就是要与传统决裂、与规范反叛,是打破、是砸烂、是重建、是叛逆。
内容上胡编乱造。“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本无可非议,然而,违反自然规律的瞎编滥造、有悖生活常识的耸人听闻、远离道德伦理的荒诞情节,在一些作文中屡见不鲜,而这样的作文竟被视为“想象丰富”而倍加推崇。
[提升要决]
人正我反 重庆市的中考作文题是:以“力量”为话题,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自拟题作文。这道题可写的方面很多,一些考生选择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中心论点,大谈知识如何的重要,这当然是可以的,但由于观点和材料雷同化,很难脱颖而出。有位考生避开正面思路,从反面切人,写成《无知的力量》。文章开头就从培根的话引入,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一连串的事实,又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从而证明了自己的看法,读后令人信服。这位同学的一举成功完全得益于他的反向思维。
人实我虚 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题之一是:以“沟通”为题写一篇文章。此题谈人与人的沟通可以丰富多样,但都离不开“人”。有位考生写了《沟通——人•上帝•自然》,他这样构思:对天空的了解,人与鸟儿见解不同;对大地的了解,人与兽见解不同;对大海的了解,人与鱼儿见解不同。人又去请教上帝,于是人与上帝之问发生了一组对话,最后归纳到人没有与自然很好地沟通,由此引发的哲理发人深省。像这些完全由小作者虚构的故事情节一定吸引人目光,评卷时决不会淹没在“大路货”的作文之中。
人无我有 我们写议论文,最好能选择与别人不同的材料做例证,因为同样的论题归结的论点不会相差太大。尤其是写记叙文,要注意选材的独特性,尽量选用别人不具备的事情,才容易取胜。比如深圳市中考作文题;请以“ 的味道”为题作文。一位考生写了《阳光的味道》,文章回忆自己从小左手残疾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自己内心的寂寞、苦痛与挣扎。这样的取材也是多数同学不具备的。
人有我特 安徽省中考作文材料题,要求考生从中引发联想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说明评论事物要辩证地看问题。有位同学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牙痛,但别人也不是没有痛过,他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把牙拟人化的笔法,先叙牙“造反”“叛乱”的种种危害,继而又反过来叙说其好处,这就不落俗套,有了新颖之处。所以,当我们所写的内容估计也是别人可能要写的内容时,那就要思考如何在文中有自己的一两点“独特”之处。
人假我真 中考作文普遍存在说假话、矫揉造作的不良风气,试图以编造故事取悦读者;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其实,有了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即使语言表达欠缺一点也会赢得一份宽容和理解。云南省昆明市中考作文题之一是以“丰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位同学老老实实,就写家乡春蚕上市时父亲宁可挑60多公斤的担子到10里外的集市去出售,也舍不得花3元钱坐车的平凡小事。这篇题为《蚕茧丰收之后》的作文尽管语言朴实,但流露出纯真的感情赢得了老师的青睐,得了高分。
人热我冷 荆州市一道中考作文题《给 的一封信》,考生纷纷给现代人写信,有的考生故意回避簇拥的“人群”,给古人写信,效果颇佳。这样说,丝毫没有厚古薄今的意思,如果对于现代的人和事很熟悉,完全可以写,比如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作文题之一《走近 》,有位同学写《走进杨利伟》就非常出彩。浙江省金华市中考作文题《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