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40字。
2008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题型感受
2007年中考试题《中国能占领多少“知识领土”,材料见08年《学在荆州》第128面。
各题的考点呈现,第1题:论点的把握,第2题内容的概括,第3题的词语的理解,第4题判断论证方法,第5题句子之间的关系,第6题理清论证结构,其中最能体现议论文文体阅读特点的是1、4、6三题。
二、知识要点梳理。(考点梳理见08年《学在荆州》第77面)
1、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掌握常见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还要掌握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4、论题:(论点与论题的关系)
5、论证结构:①总分式,并列式和逐层深入递进式;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引论——本论——结论
6、议论文的分类:①立论文;②驳论文
7、议论文的语言特点:①准确;②严密;③排比、反问、设问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三、答题指津
1、整体感知,把握论点,理清结构。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对某问题或某事物的看法、见解和主张。注意论点与论题的关系,论题是作者论述的话题,是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和对象、范围等,而论点是对这一论题的主张和看法。
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一是在文章的开头。文章在开头就直接摆出论点,再直接论述或分几个分论点来论述,最后再总结。这样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结构。有时是先举事例,再由事例得出论点,再进一步论述。二是论点出现在文章的中间。文章前本半部分论述问题的一个方面。后半部分论述问题的另一方面。在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综合表明作者的观点,这个过渡的句子就是中心论点。这样的结构多半是并列式,但如果后面的论述更深一层,则就是递进式。三是在文章的结尾。在文章的开头只提出了所要论述的话题,在文章中间提出了一些分论点,在文章结尾再总结,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结构属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分论点表达的意思是逐层加深的,其结构属于逐层深入递进式结构。有的文章没有用一句话摆出中心论点,那就需要认真分析文章讲了几层意思,然后再把这几层意思加以归纳概括。
文章的论点一般是非常精练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作者的看法和主张,一般不用比喻句,很少用否定句式、反问句式,不会用设问、疑问等句式。
2、常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逸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较……,证明了……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四、实站演练
(一)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或许是命运的不幸注定要将自己( )的梦撞碎,或许是天地的无情终归要将自己( )的辛勤当做泡影放飞,或许是许许多多的难以理解却又实实在在的障碍与挫折早已将( )的拼搏与( )的进击化为道道忧愁阵阵孤寂,那么,就请在凄惨中反省我们自己吧!
希望中的亮色原本很纯净很单一,根本就经不住太多躁动的浮夸与太多遐思的点缀;梦幻中的氛围起先就是深沉就是呼唤,同样也受不了太多的渴盼煎熬与太多的急不可耐。
耕耘中的汗水不一定就会浇灌出令人欣慰的金色收获,因为付出与得到的天平上也会发生不尽如人意的失误;追求中的脚印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