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30字。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见预习提纲)
2、关汉卿
3、《窦娥冤》全剧梗概:
全剧梗概: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宝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窦娥死前发出三桩誓愿:若是屈死,死后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果然一一灵验。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4、初步感知课文:对照落实前面讲的元杂剧知识。重点落实戏剧语言、角色、宫调、曲牌。
学生找后明确:括号里面的小字是科介,括号外的小字是宾白,不带括号的大字是唱词。正宫是是宫调,如端正好、滚绣球等是曲牌名。本文第三折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外、正旦、净、、卜儿、刽子、坚斩官等。
5、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见教案P4.6、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主要是第三折)
教学要点:结合曲词鉴赏把握人物形象和戏剧主题。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明确: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一开幕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闷的锣鼓声,舞台一片阴森紧张的氛围。窦娥披枷戴锁登场,呼天抢地的悲诉怒斥,更加重了悲剧气氛。眼看窦娥就要成为刀下之鬼,观众的心绷得紧紧的。然后作者却宕开一笔,转人第二部分婆媳诀别。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与第一部分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她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剧情发展明显有一顿,形成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这一“弛”为下一“张”蓄势,从而转入全剧的高潮,真是跌宕多姿,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品味曲词的抒情性,把握窦娥性格中的刚强和她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1、开场的的宾白和科介(舞台提示)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