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4张。思路清晰,由人物形象主题再分析写作技巧。另有教学设计一份,约4390字。
《长恨歌》 教学设计
主备人 张晓燕
教学设想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 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