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教学案例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780字。
《荷花淀》教学案例
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青岛九中 付立金
[背景]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我在参加山东省第四届教学能手比赛讲授《荷花淀》一文时,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便脱离了原来设计好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众大笑,该生显然受歌曲《小芳》的影响);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学生对《边城》的印象很深);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众又大笑,显然受赵本山小品的影响)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于是我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这堂课也受到了专家和听课老师们的好评,我也因此获得山东省教学能手称号。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