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训练“以读促写”专题活动
- 资源简介:
- 约3820字。高三作文训练——以读促写
灌阳高中 文幸红
在我们学校,除了语文老师,很少有人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其他老师一看见学生看课外书就没收,还说他们“不务正业”。而学校所阅览室能提供的书刊有限,再加上只是课外活动时间开放,高三学生每天扑在紧张的复习中,根本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占有利的地形。所以,我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即通过语文复习过程中接触的阅读文章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读——悟——写的训练中懂得写作的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从而达到抓好作文训练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两个标志:“一是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写作动机——为什么写;二是明白文章的逻辑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什么地方用什么语气。需要注意的是,仅仅被作者的描述打动不能作为读懂文章的重要标志,因为这个标志有时候是偏颇的,过分的感情投入会使我们的逻辑分析失去方向,变得没有逻辑。”(《怎样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 文心)
只要学生按照这两个要求认真地读懂在复习过程中所接触的阅读文章,对他们的写作是大有益处的。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 充分利用《语文报》
语文报是一份综合性较强的报纸,语文报上面提供了大量作文技巧的章,也有许多可为生作提供素材和参考的精品美文。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将这些文章与学生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
(1)2007年的语文报中有两个读写专题“细节中最美的情感”(《衣角的硬币》、《花边饺里母爱》、《一碗大米饭》)和“琐碎里的真情”(《豆角鼓》《老借条》《永不贬值的财富》)。学生看了之后,我要求他们写一篇有关亲情或真情的文章,有个同学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我紧紧挨着瘦弱的父亲,用我的身体支托着他,手间来自父亲的温度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尽管已经到了深秋。长长的蜿蜒的道路上,我和父亲缓缓地迈步,身后是铺天盖地的黄叶。如果时间可以定格,我希望落叶中的我和父亲成为一幅永恒的画面。我会将它嵌在房间内最醒目的位置,怀念属于我和父亲最美丽的片段。”
(2)读了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同学们知道了应当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干巴巴地说“我想家”、“我很高兴”、“我难过极了”之类的话。于是我看到了《邂逅江南》:“江南犹如一位温柔多情的女子,那绵绵的细雨仿佛是她在倾吐无尽的情思。那西湖的水是她的泪吗?在饱受岁月和情感的煎熬后,那等待千年的断桥相会,该如何吐尽心中的思念?怕只有两行热泪才能道尽其中的滋味。”
(3)分析了郑伯琛的《荷叶咏》,结合初中课文《荔枝蜜》,要求学生写一篇咏物的文章,学生在这一读一写中,深刻领会了咏物类文章的写法,即在描述普通事物的时候,注意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品格。有一位同学写水杉(一种非常耐旱的杉树),就将其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特点跟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艰难处境联系起来。
(二)充分利用综合题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
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综合试题,而其中的现代文与的阅读材料基本是现当代文学中的名家名篇,学生通过做题,对作品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可以将它与写作训练联系起来,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指导,毕竟,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主动迁移知识的能力。
(1) 学习拟题的方法
《诗情郑和墓》(宁宇)《雪野里的精灵》(李存葆)《忆起儿时柳笛声》(耿仁亮)《忽略》(邓海建)《泥泞》(迟子建)《油灯》(孙思)《城市里的树》(王亚田)等等,这类题目最大的好处是点明了写作的对象或重点,可以保证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题目来写,而不至于出现偏题的现象。这样的标题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2)不断强化写作内容应集中的要求
目前学生作文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写的内容太散,最后却无法将他们收拢。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收口不好,必然会影响作文的得分。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集中写某个内容。如《故乡山》(芦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