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80字。
裁云镂月,匠心独运——善剪会裁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材料是写作的基础,故而学写作的人须随时随地抓紧时机观察生活,向周围的事物学习,须博览群书,吸收知识,勤奋积累。忽视或舍弃这方面的基本功,不花大气力去占有材料,要提高写作能力,只是空中楼阁。然而,有了材料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还得有一番裁云镂月、善剪会裁的硬功夫。衣料质地再好,还是衣料,不按一定的尺寸剪裁,就不能制成合体的衣服。苏东坡有一句十分精彩的话,深刻地说明了材料积累和材料选用之间关系,这就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观”与“积”要“博”、要“厚”,而使用时要“约”要“薄”,积累材料要充分、丰富,使用时要取舍、剪裁,做到少而精。
文心絮语
清朝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这样一句名句:“着意原资妙选材”。任何一位善于写作的人都会用心地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选择材料,材料选得巧妙,文章就精美得体。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也不可能把自己所了解的或所占有的材料百分之一百地表达出来。列?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巨匠,他所创作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伟大作品在全世界经久不衰地传诵。他使用所积累的材料到什么程度呢?1864年他给裴特的信中说:“这秋天,我的小说写了颇不少。‘人生朝露,艺术千秋’,天天这样想到。如果一个人能把他所了解的写出个一百分之一就好了——可是只写了一千分之一!”使用的材料只是积累的千分之一,虽然这不是准确的数字,但从中可领悟到“约而用之”的道理。为什么要约用?要考虑到作品的价值,作者艺术的良心。学生学写作虽然不能与作家写作的要求匹比,但道理是相通的。
在材料的使用上有三忌:
一忌舍不得割爱。凡是沾一点边的材料,不分主次,不分巨细,捡到篮里都是菜,都塞到文章中。比如食用一只鸡,尽管是花劳力饲养或花钱到市场上购买而来的,烧煮前必须去除鸡毛和肚内杂物,如果鸡毛和鸡一起煮,是无法下咽的。选择材料的道理相同,必须根据写作的主旨去芜杂,存精粹。写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文章,尤易犯这种毛病。记流水帐,拖泥带水,什么都舍不得去。
二忌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生活中撷取的某个素材,或阅读中获取的某些材料,原本是好的,但使用时想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过分渲染、扩大,添加许多枝枝叶叶。这种泡大材料的做法,不仅影响文章内容的真实性,而且大大降低所选材料的价值,给人以臃肿的感觉。
三忌马虎潦草,差错百出。材料要核实,如果是道听途说的,就应该作一番了解;如果是引用名言警句,或引用某个事实的叙述说明,就应翻阅有关书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如果引用数字,就须调查核实,准确使用。有篇短文谈到芝加哥将再建世界最高楼时,说:“这幢形似宝塔的新办公大楼的高度为160英尺,比西尔斯高49英尺。”而另一篇短文却说:“新办公大楼的高度为1590英尺,比西尔斯高496英尺。”同一幢高楼,高度竟相差1430英尺!写文章如此马虎潦草,相信谁呢?其中必有一组数字是错的。
材料究竟应如何选择呢?
一、须紧扣主题。
所谓主题,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任何一篇文章,都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而材料是中心思想的支柱。选择材料首先应紧扣中心思想。俗话说,“量体裁衣”,如果说文章的“体”是中心思想,那么就要选择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关系不密切的须严格筛选,没有关系的应坚决删去,毫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