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作文》辅导讲座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8/9 11:43: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9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8540字。《特级教师教作文》
  作者:蔡肇基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凡有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语文。
  作文离不开生活,教作文,更应该在“大语文”的观念指导下进行。
  作文积累,就是积累自己的生活,我要求学生善写生活中的“触发”。
  作文命题,应该扣住学生的生活命题,我要求学生省察自己,留意社会,不断写作,常写常新。
  作文批改,作文讲评,也要看学生作文对现实的反映和感悟怎样。
  即使是考试作文指导,也不能忘记要求学生关心社会,回顾自我。
  [作文积累]
  作文积累,归根到底就是积累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情。
  清代叶燮认为,任何诗文都包含“理”、“事”、“情”三个方面,反映客观事物应做到“理至”、“事至”、“情至”。学生作文,也应努力从“理”、“事”、“情”等三个方面加强积累,即努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听和阅读范围,了解人生和社会,并注重感情的体验和培养,这样,文章才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立意较深而情感真挚。
  在作文积累方面,我特别注重的是加强写作心理训练,提高学生“触发”能力。
  叶圣陶、夏丐尊合著的《文心》一书,有一篇专谈“触发”问题。两位已故的语文教育大家指出:“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比如,由竹子的中空想到人的虚心,用月亮的圆缺比喻人事的盛衰,借不舍昼夜的流水表现年华难再,等等。仔细地观察或认真地阅读,深刻地领悟,自如地联想,正是触发所包含的几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写触发既是一种作文积累方法,也是一种极好的练笔形式。《文心》里说:“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一个人懂得了触发,会“觉得读过的书重读起来比新书更有味,眼前的一切东西正包藏着多方面的内容,待他去发掘”,“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无论是基础年级还是毕业年级,我都重视指导学生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写下自己的触发,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培养了学生“浅入深出”、富于哲理而又活泼清新的文风。
  学生写的触发,有的成篇,有的虽只是片言只语,但也是光彩熠熠的思想火花。试看学生关于似乎平常的“走路”的几则触发:
  肩挑重担走得快
  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和一个挑着担子的人一起走路,不管你走得多么快,结果却总是落在后面。由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学习上有目标,有压力,再付出汗水,进步一定快;如果无目标,无压力,身上轻飘飘,成绩往往不是很佳。
  前面的要快走
  我正在前面走,突然听到一声叫:“哎!快点走!”我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同学在跟我说话。我觉得有些好笑,她在我后面,竟然还叫我快走哩,就问她了。她笑了笑说:“不错,你是走在我前面,但我离你并不太远啊,我叫你快走,我追你的速度也就加快了,于是,我们俩前进的步伐就都加快了。你能说我叫得没有道理吗?”
  上楼重心要向前
  我家住的是平房,我过去读书的学校也是平房,十几年来,我很少爬楼,而到了这里,教室在三楼,一天几上几下,还颇有点费劲。几天下来,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上楼时身体重心要向前,下楼时身体重心要向后,否则要摔倒的。
  学习犹如向上攀登,对待学习,我们不也应该始终让重心前置吗
  三则触发,俱是走路时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立意各异,富于哲理,发人深思,表现了一代青年在成长途中奋力进取的精神风貌。
  触发是重要的,怎样指导学生写作触发呢?我感到,为了提高学生的触发能力,必须加强写作心理的指导和训练。
  触发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它是心头一动的灵感,朱自清先生曾把它称之为“感兴”。朱自清说:“感兴只是心头一动。这心头一动是由经验的综合来的,有时不自觉,有时自觉。”(《关于散文写作》)有时,触发也是一种联想和思维活动。这些,都属于心理学范畴。在指导学生写作触发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触发出现枯竭现象,似乎难有新的触发可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指导,以把触发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提高触发水平。
  1.指导学生观察,把握触发起点。观察、读书、与人交谈,都可以成为触发的起点,其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它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积极的感知。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的问题,而是应调动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尝,去触去摸;要注意选择位置和角度,区分对象和背景,把握人物和环境;要抓住特征,仔细观察,连续进行,强化感受,独具慧眼,有所发现。有位同学仔细观察秋天的打谷场,不但抓住金色的阳光下,场上丰收景象的特征,而且抓住了一个看场的乡村小男孩的特征:
  那空中的麻雀怎么不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