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中考复习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9/11 21:12:4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70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6990字。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执教班级:三(4)班     执教老师:陈俭志     执教时间:2007年5月18日
  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复习内容分析:
  透视近年来(2002、2003、2004、2006)的广州市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可以说说明文阅读是中考传统考试内容,去年分值为6分(中考现代文阅读与鉴赏所占分值为40分,分布情况为:科技小品文6分+课内议论文10分+课外记叙文24分),尽管每年分值不同,但其出现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大多数所选取的材料都以前沿科技和生态视野、环境保护类为主,而且都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特别是与学生实际认知相近的科技类文章。
  由于内容中常有术语或学生认为的“晦涩”词语出现,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其实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的获取、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要让学生明确考查要求,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并加以学法指导,力争提高本题的得分率。 
  四、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进行了近半个月的课外阅读训练与学法、解题指导,但材料多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对说明文,尤其是科技说明文则比较生疏。因此有必要进行心理疏导、答题规律及解题方法指导。
  五、学生课前已完成内容:
  1、阅读《会考指导书》第90页——94页,完成说明文基础知识的复习。
  2、完成《导学训练》2002——2006年中考说明文经典例题,第101页——107页,并尝试归纳选项常考内容。
  3、小组长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并统计得分率。
  六、复习过程:
  (一)我们学了什么?
  1、学生小测说明文的常见的知识点:
  ▲把握说明对象(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下,另注意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分析在文中的作用:(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
  说明文阅读复习学案
  广州市白云区颜乐天纪念中学:陈俭志  初三(4)班
  一、我们学了什么?
  ▲把握说明对象(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按其不同可分为          说明文还是         说明文。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           :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           :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           :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           :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           :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顺序、           顺序、          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说明语言的          和            ,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说明语言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这一特点既表现为语言的精确,也表现为语言的模糊。
  二、看别人是怎么考的?
  学生分组归纳:分析归纳《导学训练》2002——2006年中考说明文经典例题中分别考查了哪些知识,我们阅读说明文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明确:1、考查形式一般为:
  2、考试考点:
  3、归纳常出现的选项考查方向:
  三、我们该如何应对?
  1、解题原则:     
  2、解答说明文试题的方法: 
  例 题 示 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3题。(6分)
  城市高楼加剧热岛效应
  城市高楼过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之一是参与形成热岛效应。所谓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温度高于周边地区,形成一个笼罩在城市上空的“热岛”现象。热岛既指城市中心相对于城郊,又指城市相对于农村,前者一般比后者高1℃~5℃。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故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根据空气对流的原理,如果楼群与楼群之间的间距过小,密度过大,空气的对流会减慢,热气自然会较长时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