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真的该寿终正寝吗——谈说明文阅读教学兼与董水龙老师商榷

作者:马鞍山市第六中学 汤胜  时间:2006/2/28 7:02: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85
  《中学语文教学》是我喜爱的语文教学杂志之一,其丰富的知识和系统的理论令我在学习的同时,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补短增识,获益匪浅。近期(2005年10期)从中读到董水龙老师的一篇文章《说明文阅读——一种必须推倒重来的阅读教学观》(以下简称董文)深叹董老师跟“说明文”较真的钻研精神,但笔者还是有和董老师迥异的观点,因事关中学语文文体教学的大事,现陈述出来,和董老师商榷。
  一、董文对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误解举例
  董文先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谈起,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外乎两种,获得信息和求得理解”,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较笼统的描述,其实更准确地讲,董老师涉及到的“获得信息和求得理解”指的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构成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①按照董文说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毕业的人已经具备了‘获得信息’的能力”,那自然指的是“认读能力”,“求得理解”无疑就是“理解能力”,那我倒要问问董老师将“阅读技巧的运用”和阅读能力中更高层次上的“评价能力”放在了何处?
  可接下来董文对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的的阐述,更是以其昏昏,使人昏昏。中学语文课程明确其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尽量发挥大脑的阅读功能,教会他们如何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文字信息、选择文字信息、存储文字信息(记忆)、加工和整理文字信息(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等” ②。可到了董老师的笔下,就被表述成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或意义就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各种文章和书籍的方法”!笔者不清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那么高的使命怎么现在就退化成了简单的方法教学呢?我想,董老师不会犯这种简单的常识性错误的,其实完整地读完董文,就不难发现,董文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弱化成方法教学,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因为董老师对于说明文的批判,正是从其阅读方法无用论开始的!按董文逻辑,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阅读方法,说明文阅读方法无用,所以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注定无用!
  可真的如此吗?董文的“逻辑”真的合乎逻辑吗?笔者现列举董文的昏昏之处:
  其一,在引用人教版2001年初审《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上《学习阅读说明文》一段说明性文字后,董老师通过阅读认为这是“说明事理的‘说明文’”,而且认为“这篇短文讲的是一些接近真理或合乎科学的道理 ,但真理和道理都是需要论证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篇阐释道理的论说文,不是什么说明文”。笔者真是一头雾水,好端端的一段说明性的文字,怎么经董老师轻笔一挥就变成了“论说文”,真是一段现代“白马非马”论!按照这种理解,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是合乎科学的,那也得叫使用论说书了,今后产品说明都一律改为产品论述,并且要统统附上论证过程!
  其二,董文接下来用自身的阅读体验“论证”了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的知识是无用的。董老师读完了《学习阅读说明文》和同册书上的《被压扁的沙子》后振振有辞:“这是一种无效知识,一个读者即使不了解所谓‘说明顺序’,也能从文本获得想要获得的信息”。“我们在既没有‘理清说明顺序’,也没有‘认清全文的结构’的前提下,也可以读懂《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由此可见,《学习阅读说明文》提供的阅读方法是无效的和无用的”。
  课本提供的方法到底有用无用,笔者在后文将另行深入论述,在这里,我们不妨顺着董文的思路想下去,我们读《孔乙己》既没有想什么小说三要素,也没有想什么细节刻画,我们也读懂了,我们读《“友邦”惊诧论》既没分析有多少论据,论据又有哪些类型,文章有哪些论证方法,也读得酣畅淋漓,我们读……笔者不敢再想了,再想,也会陷入董文的“逻辑”——这些“违背阅读或者阅读教学初衷”的方法,“要它何用”!
  其三,其实董文最终目的,还是一再地阐述它的观点:“说明文其实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文体,是以前的语文教学专家们生造出来的。”而且进一步得出结论“‘说明文’这个概念应该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消失。”③笔者认为“说明文”作为一种文体从无到有是符合实情的,至于其“生造”出来,一直被语文课程标准作为文体教学内容使用到现在,则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价值,笔者后文再谈。先来看一看董文主张“说明文消失论”的依据:
  董文不知从哪里找来一段文字,让我们判断是不是说明文,进而误导我们首肯,再出示它的来源——来自一篇调查报告,从而得出结论:“调查报告从文体上是属于论说文范畴,这段文字是在分析论证,不是在‘说明’”!我想假如一千个老师来读这段文字,除了明确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之外,他们也不会有第二种答案,怎么到了董文中,又成了论证呢?最好,还是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理解一下董文的逻辑,假如一面水泥墙上有一块磁砖,董老师把磁砖拿给我们看,“大家猜,这是什么?”当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磁砖”的时候,他又把它贴回墙上,告诉我们“不对,这不是磁砖,它在水泥墙上,因而它是水泥”!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调查报告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和小说、散文一样,它虽以论述为主,但运用叙述、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也在情理之中,在这个问题上随意曲解,是缺乏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的!
  二、说明文作为独立文体的提出及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说明文作为文章分类学的知识范畴,有确凿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渊源。
  文章分类学按发展的时期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以语言声律分类或以内容功能、表达方式分类。笔者认为,在古代大抵以语言声律为划分标准,而自近现代开始,则按内容功能或表达方式分类为多。说明文作为文章的一种类别,则是近代的事情,自然董老师在《词源》中难以考究了。
  陈望道先生将文章分为五类:一、“在乎记载人和物底形状和性质”的记载文;二、“记叙人物与物体底动作变化”的记叙文;三、“在阐明普遍的关系,剖析疑似的界限,使人理解物体、事端以及别的意象”的解释文(或称说明文、解说文);四、“在乎信从作者底判断”的论辨文;五、“全在感化别人底言行”的诱导文④。陈先生的提法可以说开了近代文章分类学的先河。其后,夏 尊、叶圣陶先生又在1933年出版的《文心》中首先区分文章和文学作品为普通文与文艺文。普通文又划分为四类:一、记述文;二、叙述文;三、解说文;四、议论文。当前常见的文章分类是在夏、叶两位先生的基础上,根据文章表现手法的不同,将文章分为五类:一、记叙文;二、议论文;三、说明文;四、应用文;五、文言文。⑤
  相比较而言,港台地区在中学阶段,课本文体的分类略有不同,香港地区将教材依文体分为六个单元,即抒情文、叙述文、写景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等。而台湾地区则在初中开设记叙文、论说文、应用文、文言文。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首先,近代文章分类学,无论是港、台和中国大陆都选择了同一个标准即按内容和功能来分类,而且中国大陆和香港都无一例外选择了说明文这一文体。香港地区增加了抒情文、写景文,而大陆弃之不用,是因为抒情、写景是古典文学中较多的表达方式,也有众多名篇。而近现代以来,纯粹的抒情文、写景文并不多见,所以将其弱化为抒情、描写两种表达方式。
  其次,台湾地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概念,但论说文本身已包涵了议论和说明这两种文体。在这里,笔者特别指出,台湾地区中学课本上的论说文和董文中的“论说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董文中的“论说文”是以分析论证为主的“文体”,说白了就是议论文,董老师其实是在主张一切说明都是论证过程,可以将说明文归并到“议论文”中去。
  最后,比较两岸三地的文章分类,无疑大陆的分类最为合理,这不仅体现在根据时代发展弱化抒情文、写景文两种文体,同时又吸收夏丐尊、叶圣陶先生的观点,考虑了普通文和文艺文的区别,单列出了文学的范畴和概念。这就使语文教学有了层次性,符合知识直线排列和螺旋排列相结合的原则。⑦这也就是董文所疑惑的“说明文只适用中学语文教学”的缘由。其实,说明文属于普通文体的一种,自然在中学阶段学习完成。
  2、说明文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说明文阅读教学应遵循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
  关于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笔者不想多说,需要指出的是董老师的理解没有深入二者概念本质,只停留在“透彻、明白、有条理、准确、简明”等等外在现象上玩弄文字。说明文存在的价值,《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有大量的介绍,笔者也无庸赘言。在这里,就说明文阅读教学问题讲一点粗略看法。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说明文阅读教学自然离不开说明文系统文体知识讲授,诸如分析内容、理清结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评析等等,其它文体教学也大致如此,不管董老师是否承认这些方法有用,笔者认为,方法教学是理论积淀的前提,阅读技巧的提升无疑是方法的厚实积淀和娴熟运用而己。董老师拿自身娴熟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来机械地验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的做法是荒谬可笑的,是一种脱离“生本”基础的错误尝试。
  其次,从中学语文“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而言,“读是书面的感知,通过一系列的智力活动可以迁移为写的能力,所以读是写的基础和前提”⑧。说明文阅读系统的知识教学无疑为日后学生说明文的写作实践提供厚实的理论指导。董老师看似无用的那些东西其实正是中学生日后写作中能派上用场的法宝。
  三、说明文和科学作品是建立在两个标准上的概念,目前无法做到相互替代。
  说明文是建立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上的一种文体,经过专家的阐释,已有自己完整的文体特征、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应用领域。而科学作品是按文章内容为分类标准的文章样式。早期叫“科学小品”,是我国独创的,属科学文艺的一种,在国外,虽然也有类似的文章,但并没有成为一种专门、独立的文章体裁⑨。科学小品最早见于1934年陈望道先生主办的《太白》半月刊创刊号上。但至今没有完整的文体特征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即使就内容而言,科学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小于说明文,“以至于有人称它是‘文艺性说明文’”⑩。只不过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而已,我想,这也许就是董老师一再坚持要以之取代说明文的缘由吧。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对家 于09-03 21:04发表评论: 第1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