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课堂实录
- 资源简介:
- 约4320字。《鉴赏诗歌形象》课堂设计实录与感受
教学设想: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分类;
3、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
教学重难点:
体察鉴赏诗歌形象的切入点。
教学方法:
以试题为范例和模板,总结体悟形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概念
师: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生:大笑
师: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形象。。(师板书课题)
师:何为诗歌形象?它有什么分类?
生1: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生2: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也称意象)。
(放映幻灯片,给出简洁准确的概念)
二、鉴赏形象之人物形象
师:回答的都很好。诗歌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这是诗歌鉴赏很关键的第一步。你们觉得鉴赏诗歌形象首先关注形象的哪方面?
生:应该注意人物形象中的抒情主人公,把握好抒情主人公形象会帮助我们理解诗歌。
师:对,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有借诗歌抒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如李商隐的《贾生》。
生1:感叹报国无门,不为当朝所重之愤慨,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生2:抒相思别离、物事人非之感,如苏轼《江城子》。
生3:或叙命运无常往事难忘,如李煜《虞美人》。
师:对,所以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要知人论世,关注诗歌写作的背景。了解诗人气质,熟悉创作背景,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你如果不熟悉杜甫生活的历史环境,不知道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就体会不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给他带来的伤痛。你如果不了解李清照后半生的颠沛流离,不了解她所经历的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遭遇,你就很难把握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幻灯片举例)
登 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生:老病孤独,漂泊异乡,形单影只,无所依靠。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未酬的壮志——一个为之挥泪的老人形象。
师:除了要注意身世背景外,还应该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什么?
生:还应该注意他们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神态、动作,因为这对鉴赏也很重要,比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就能感受到他得意的神态,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壮怀激烈的形象就通过此表现的淋漓尽致。
师:很好,我也来举一例,大家看看陆游的《诉衷情》。(幻灯片展示)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南宋 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