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80字。
从 合 作 走 向 成 功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新洲区邾城二中 程红林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年轻学者王坦在综观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的的活动。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但目前的现状是课堂上许多合作学习空有一个“花架子”,其有效性很低。有时候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完全忽视了如何提高合作的有效性指导。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学生热闹过后仍然是一片茫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谈一谈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方面的点滴体会。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能力
新课改伊始,许多学生尚未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他们习惯了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突然间要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都有些措手不及。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始。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应该是基础。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
二、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小组在构成上要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合作小组的人数,国外研究一般建议4-6人,根据我国大班教学的实际,也可以考虑将7-8名学生分为一组。一般而言,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空间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6人分组可以采取马蹄形排座,8人分组可以采用双人双排课桌前后相邻。当然,合作小组究竟应该由几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必须做好以下三件事:
1.确立一个核心人物。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2.拟定一个核心目标。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作为核心目标,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