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7张。注重课堂讨论,附配套教案,约810字。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张佳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及重点句式。
2、在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体会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讨与研习。
2、体会四子之志的内涵,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复杂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关注个人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何“与点”。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场著名的对话、这场对话成为了一个永远经典的情境,成为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场景。
二、初读文本,注意字词
三、再读文本,关注曾点
1、提问:曾点是如何出场的?
明确:“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2、提问:曾点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提问:听完曾点所述的志向,孔子怎么评价?
明确:吾与点也!
4、提问:为何四子中孔子单单赞赏曾点的志向?引出其他三子之志。
四、三读文本,关注三子之志
1、提问:请找出三子的志向。
明确:子路(足兵)冉有(足民)公西华(知礼)曾点(玩乐?)
五、四读文本,探究孔子“与点”
1、提问:三子之志都是安邦定国的大志,都符合儒家思想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的标准,那为何孔子偏偏却赞同欣赏看起来似乎是玩乐之事的曾皙的志向呢?
提示:投影出示两种观点。
2、提问:结合材料和学过的文本,说说你更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六、五读文本,关注孔子“喟然叹曰”
1、提问:孔子为何“喟然而叹”?
明确:多种情感集于一身。
七、总结归纳,情感提升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让你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于丹《<论语>心得》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