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脉络句训练法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14 8:16:3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290字。
  一种基本的章法训练模式——脉络句训练法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立意训练、语言训练和章法训练。立意训练主要是寻求好的命意,做到新颖深刻。我们的立意训练普遍存在着“成人化”的问题,积弊深固,殊难改观。语言训练需要长期实践,不能短时奏效。相比之下,只有章法训练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
  文章的章法指的是文章的结构艺术,其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最基本也是容易见效的章法训练模式:脉络句训练法。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串始终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体现文章脉络的句子就叫做脉络句。有体现整篇文章的脉络句,也有体现一个段落的脉络句。脉络句有两种表现形式:显性脉络旬和隐性脉络句。显性脉络句,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摘出来,连接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起着贯通全文或者全段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长,可能有几十个字;有的短,可能只有一两个字。在叙述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交代时间的变化;在议论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脉络句表现空间的转换。隐性脉络句不能直接摘出来,它隐含在文意的转换之中,但可以总结归纳出来。
  脉络句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文章中是十分普遍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左传.昭公五年》使用“可乎”“可…‘何故不可?…‘何不可之有?”时指出:“此节文法,起节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他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他又说:tt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总务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毁,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焚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
  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可以说,刘勰是我国文章学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文章结构的文章学家,也是第一个涉及脉络句的学者。
  古代文章中运用脉络句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过秦论》为例,其表示时间的脉络句为: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③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这些句子体现了贾谊构思文章时的思路。作者沿着这样的思路去写,有条不紊;读者顺着这样的思路阅读,清楚明白。这是显性的脉络句。《兰亭集序》一文中,作者用了“乐…‘痛…‘悲”三个字,就把全文的感情发展脉络表现得清清楚楚。当然,这三个字容易被忽略,这可算是半隐性的脉络句。
  再看《前赤壁赋》。开头一段写江月美景.然后用“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承接过来。然后写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转入悲戚,由此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