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6张。附教案,约2940字。
走近诗歌
——诗歌鉴赏系列(一)
一、导入
课间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
二、诗歌,可以吟唱
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到诗歌,我就情不自禁地想抒情。但到了高三,却没有了抒情的激情。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尽情吟唱一番。
《静夜思》
《满江红》(岳飞)壮志雄心(有关华裔歌手李纹的趣事)
三、诗歌,可以赏目
(投影幻灯片,学生欣赏。有没有点感觉,感觉到一种美,一种意境美,这就是一首诗。是谓画中有诗,但我们还知道诗中有画。继续投影)
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汉乐府•江南》)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四、诗歌,品味语言
走近诗歌,欣赏诗歌,首先在于品味语言,那么,怎么品味诗歌的语言呢?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动词、形容词、虚词)。)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