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930字。
《蜀道难》知识精讲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蜀道难》
二.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 讨论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
3. 了解李白的放达个性,认识封建社会人才命运不济的本质。
三. 教学重、难点:
1.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风格特点。
2. 理解诗歌的寓意,把握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浪漫情怀。
四. 知识分析:
(一)了解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历经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著名诗歌:《梁甫吟》、《将进酒》、《把酒问月》、《望天门山》、《行路难》、《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渡荆门送别》、《丁都护歌》、《长干行》、《子夜吴歌》。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清新、自然、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二)把握时代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的,又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人生道路的艰难。
(三)文题诠释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旧题,多写蜀地山路之险峻难行。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发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富于变化。
(四)把握主旨
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五)把握结构
这首诗分三段,每段都从不同方面慨叹蜀道之难。
第一段:叹其高。开篇即点出蜀道的特点:危、高。然后点出主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