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43
- 资源简介:
- 约2800字。赤壁赋
张西玖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3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繁华的大都市走出来,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远离自己的亲人,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在这里的生活让他对现实有了怎样的认识,他的思想有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
二、示标
三 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意思及断句;
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质质疑字词句,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
[投影难点]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⑶读出节奏。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⑷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节奏一致,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⑸读出情感。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是意境的基础,与下文一致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诵读,体会延长的作用,感受欣赏美景后的兴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诵读时,应体会延长所表现出的壮阔激荡的情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洒脱)
学生齐读
四 问题探究
(一) 本文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说出全文的感情脉络
明确乐——悲——乐
(二)”乐”字从课文那里找到的
明确于是饮酒乐甚.
(三)那作者为什么”乐”乐在何处
明确是因为作者夜游赤壁看到了美景.
(四)什么样的美景
明确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景 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此时的江面呢――万顷之茫然――江水茫茫无边。)
(五) 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细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