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080字。
《鸿门宴》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
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德育目标
1.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教学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
本文是史传文学中的精彩篇章,情节发展跌宕起伏,波谲云诡,读来扣人心弦。利用此特点,针对学生学习古文能力尚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文的教学方法,即“以情节带语言”,就是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也就是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步骤:
活动一:课前预习(预习材料)
一.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省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南北。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背景:
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7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9月起兵江东(今江苏吴、沛),被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吴广、陈胜相继牺牲,“世世楚将”的项梁,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