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10字。
《鸿门宴》的教学设想
杨俊
专家们极力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还要突显它的文学性,人文性。可翻开语文教参,教学目的与此又有些违背。仅以苏教版必修三第四板块的教学目的而言,它强调: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学生能正确诵读本专题所选的文章;学生能根据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专题所选文章的内容;学生能根据要求给本专题部分文章加注、断句。这又是在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它的文学性又被放在了一边。《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学习。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该如何体现语文的文学性呢?笔者以《鸿门宴》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学设想
《鸿门宴》长期以来都是语文课本的保留篇目,文言知识丰富,这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我又把重点放在了对人物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分析上,通过两个人物对事以及对周围的人的态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
3.探究“性格决定命运”在楚汉战争中的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从题目入手,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故事起因。
问题设计:1.“宴”是何意?谁请谁?为何请?
(此问题学生很容易地就能回答出来:宴请,项羽请刘邦,想借机杀刘邦)
2.项羽在宴会上并没有杀刘邦,那他在什么时候动过杀念?
(此问题很自然地进入第一段内容的学习)
讲授第一段中的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落实重点字词:王:称王
(二)项羽的反应如何?为何有如此的反应?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立刻能答出:怒,项羽自己想做皇帝)
尽管答案很简单,但我还是深入地讲解了项羽的内心。首先,项羽击退了秦军的主要力量,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其次,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自觉身份高人一等,看不起刘邦;最后,两人都有称王之心,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说过:“彼可取而代之。”这就决定了两人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必然拼死相争。
(三)项羽的决定,得到谁的支持?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翻译范增的话,落实重点字词: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明确:理由为他看出了刘邦称霸天下的野心。
此时,教者归纳项羽与范增对此事的看法:项羽怒,源于刘邦触犯了他的尊严,范增是因为刘邦野心勃勃。这就暗示了两人对刘邦的态度将有所不同。
(四)矛盾一触即发,又有事发生了。项伯出场,项伯何许人也?为何到刘邦军营?是告密吗?
(这一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
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作答,并翻译。
落实重点字词:具:通“俱”活:使……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