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40字。
漫谈高考作文题目的开放性——生活的运动、发展、演变
(一)
写,如何落实“放”?一个词——自主。
所谓“自主”,就是写“自己”。可以将此表述为“一枝一叶一盆土”,意在取其形象。和一般写作一样,高考作文也必须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哪怕只是“一枝一叶”,也需要鲜活的绿色,而这“鲜活的绿色”,只有成长在学生熟悉生活的“一盆土”中。学生作文备考的主要方向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
写作,用文字表达思维——思维是内核,文字是外形。在高考试题中,写作是主观性最强的一道题目,写作题没有答案,只有评分标准;作文的“答案”分别掌握在写作者和阅卷人手中。这个特征,决定了作文备考的方向——将提升应试能力纳入写作素质的渠道,使思维和文字能力在合理的渠道中充分展示,从而实现写作者主观展示与阅卷人主观认可的契合。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把作文题放到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写作是一项创造,在写作领域,没有立意、选材“行与不行”的限制只有作文“好与不好”的标准。前者,有意无意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才能;后者,旗帜鲜明地激励着学生的创造欲望。
《关公战秦琼》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保留节目,曾引得国人笑痛肚皮。但就这个发噱的节目名称就让人忍俊不禁,汉代的关羽怎么可能跟唐代的秦琼打起来,稍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觉得滑稽。于是人们经常用这则“典故”讽刺艺术上的胡编乱造。抛开相声原作讽刺韩复榘的意思,如果仅就“关公战秦琼”这个命题而言,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洋溢着文学因素和乡土追求。南宋词人刘过曾写过一首“沁园春”词: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笠飞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东西水;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白香山、林和靖还有那位可爱的东坡老,拉上刘过,这大唐、北宋、南宋的四位,凑在一起,逛西湖,谈天竺,还要探孤山,访稼轩。这不也是“关公战秦琼”吗?这里不是“行与不行”的问题,而是“好与不好”的分野。
不只刘过,毛泽东的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牺牲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烈士,一块去“问询吴刚”,还感动得“嫦娥舒广袖,”不也是这一类问题吗?
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小组明达,围绕着“北京的符号”这一著名的作文题,在《2006年高考北京卷语文命题总体评价》中作了这样鲜明的表达:
说苏轼是北京的符号,听起来似乎荒谬。当北京人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浅尝辄止、自以为是、不求甚解的时候,石钟山下的苏轼就可能成为北京人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