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浦东新区二模考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5/3 22:27: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2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400字。
  2009届上海语文高考浦东新区二模考试卷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8分)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
  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    
  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用石头造房子太慢,在古代光是石料加工和运输就是旷日持久的劳役。罗马彼得大教堂造了整整一百年,巴黎圣母院造了一百八十多年,而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前后耗时竟达六百年之久。神是永恒的,不妨天长地久耗下去。可是钟情于现世的中国人绝对等不起,尤其是中国的皇帝和官员们。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番大兴土木,嵯峨相接的宫殿一转眼就起来了,实在是靠了木结构的施工便利。换作西方人凿石垒堡的搞法,怕是皇帝等到死也住不进宫里。对了,皇帝死后的寝宫倒是万古永恒的石头建筑,他们大多即位之初就开始修造自己的陵墓,那档子破事可以搞上几十年。
  ⑦所以,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诏营建新都。宇文恺奉诏,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建成了大兴城(长安)。而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宫殿只用了四年光景(精雕细刻的紫禁城也只用了十几年)。当然,造得快也毁得快。并不都是“楚人一炬”,戍卒未叫人心早已浮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重新洗牌的机缘,天变不足畏,风水轮流转,别说生不逢时没人给你机会。中国人以生命的尺度调谐做事情的节奏,并不是发觉落后于西人之后,才有了“大跃进”的思维。现在不也有把刚盖了十年十几年的大楼都炸了的事么?  
  ⑧“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
  1.(2分)第②段中“记忆”的含义是                                             。
  2.(6分)对本文理解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对于木结构建筑暗合农耕文化田园诗意的说法,作者给予了充分肯定。
  B.作者认为中国建筑线条匀称流畅,但不如西方建筑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
  C.第⑤段画线句中的“时尚”指将传统文化与当下趣味糅合在一起的时髦做法。
  D.  中国古代木建筑难以保存,原因在于频繁战争的破坏和木质材料的自身特点。
  E.统治者的急功近利不仅使宫殿建筑难以久存,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P.文末引用“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强调了要提升生命价值的主旨。
  3.(4分)对文章开头孩子的疑问,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不是因为建筑材料、             、              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                  
  。
  4.(2分)第⑥段列举罗马彼得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建造过程的耗费时日,意在表达                                                                           
  
  5.(4分)请联系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课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所以留不下城堞和穹顶,留下了一堆沉痛的文字”的理解。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19分)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①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洒在枫丹白露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一任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急忙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又真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谧里。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②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地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奉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