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2张。分析细致,突出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含配套教案,约1900字。
《雷雨前》教案
文字绘出的图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专题内容的学习能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自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能结合其他课程学习进一步思考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意义。
2、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美的意义,初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及其丰富性的表现。
3、学生能体会到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认识并一定程度地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4、学生能主动地亲近大自然,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从社会、人生及自我的角度把握风景的独特意义,学会运用写景的方法把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体会到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认识并一定程度地掌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6课时
雷雨前茅盾
【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通过探究,培养同学们的剖析问题的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
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5’
引导学生回顾《绝地之音》中绝地指什么?为什么叫绝地?绝地之音是什么?
为什么叫做“绝唱”?
二、新授25’
(一)简介作者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二)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完成下面作业:
1、注意下面加线字的读音:
帐幔()揩汗()踱步()水门汀()呕吐()
咆哮()模样()龌龊()()
热烘烘()浑身()拣()噤声()
2、掌握下列词语:
水门汀:猛可:
乘隙:龌龊:
不折不扣:
泛淘淘:咆哮:
3、概括各自然段的大意,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写“清早”的天气。
第二部分(—)写从上午到午后三点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第三部分(—)
(四)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并思考
1、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三、课堂练习15’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既然“雷雨前是个肮脏闷热、龌龊窒息的罪恶世界。”那么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必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