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物宛转 与心徘徊 ——中学生诗歌阅读津梁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9/28 19:41: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2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中国号称诗的国度,可中学语文的诗歌(尤其现代诗歌)教学总是不尽人意,正因如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尤其现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方法的引导,就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诗歌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抒情性、音乐美。诗歌鉴赏中最关键是要玩味意象、感受诗意、品鉴手法(包括语言因素),并进而达到对诗歌整体的鉴赏。<br>
【关 键 词】诗歌特性 意象 诗意 象征<br>
<br>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诗歌(尤其现代诗歌)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传统教材的不重视,教师本身素质的限制,应试教育的影响,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在诗歌(尤其现代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上的不足。不过,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努力改变这一局面。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尤其现代诗歌)阅读与鉴赏的方法的引导,就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br>
虽然各国文学发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惊人的相似,这就是,诗歌是人类史上最早发生也最成熟的文学样式之一。可以这么说,诗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虽然诗的历史是如此古老,无数人写诗,无数人谈诗、论诗,可历来对诗歌特性的认识却聚讼纷纭,难以合一。有人甚至用“司芬克斯之谜”来描述诗歌,虽有玄虚之嫌,却也道出了一部分实情。<br>
    实际上,对诗歌本质的探寻,从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那儿就开始了。《尚书&#8226;尧典》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在诗和音乐结合时提出来的,“诗言志”被朱自清称为中国诗论的总纲。“诗言志”意思何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这就是说:诗是意志的表达,这种意志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心里有了感情的激动,用语言来表达就是诗;光用语言来表达还不够,所以要唱,这就是诗和歌的结合。这说明“诗言志”具有两个含义:一是表达意志,一是表达感情,“志”是意和情的结合。“志”从何来,《礼记&#8226;乐记》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志是外界的事物感动人心所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