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道德为先》学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5380字。
专题一 公民道德建设
【地位作用】
第一专题是所有其他专题的基础,从道德与做人的关系讲起,说明道德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既然道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更应该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就提出了在生活中如何实现道德的问题。
从知识体系来说,本专题根据课程标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中的第四条和第五条编写,由引言和三个课时题组成。引言是本专题的导入,提示本专题的主要内容。下设的三个课时分别对道德的作用、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后面几个专题进一步讨论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生活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如经济、科技、环境伦理等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的内容教育人们要以唯物辨证法的方法对待历史上的道德遗产,采取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各国的道德建设的经验, 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并以此为标准,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提高分清是非、辨别善恶的觉悟和能力。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说,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分析道德的进步与优良传统的继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加强道德建设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程标准】
1.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与要求
1.1列举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都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2列举不同职业道德规范,评判履行职业道德中的矛盾,概括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说明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3列举反映夫妻、长幼、邻里之间关系的事例,说明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1.4评析公民道德建设中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借鉴国外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的典型范例。
1.5归纳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明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阐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意义。
学会做人 道德为先
【自学导引】
提纲挈纲
一、道德的力量
1、道德是人类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没、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没。
4、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责任和庄严使命。
5、《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明确阐述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从加强基层公民道德教育、开展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以及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政策保障和加强领导等方面,提出了各项实施措施。
二、道德与法 相辅相成
1、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都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公民既要依法享有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也要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
2、道德与法律的区别:①道德自人类社会产生后就始终存在,它的评价标准是人们的利益所决定的善恶、荣辱观念;而法律是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道德主要通过个人良心,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通过教育、批评和,自省等方式起作用;而法律由国家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凭借国家权力强制实施。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根本力量。
③道德调节的范围,几乎涉及人们的所有社会关系、所有行为;而法律调节的范围要小得多,它主要涉及哪些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
3、从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则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道德同样以
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评判善恶、荣辱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