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的人格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教师的人格力量在语文教学中的潜教育意义
三门求是中学 陈珍芬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重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立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其态度、情感、信念、能力、个人特质等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换句话说,教师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内隐的、长时的教育意义。
一般的看法是,教师的智力、知识水平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但国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智力及知识水平无显著相关,也就是说,当一个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超过某一关键水平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其他一些因素,人格特征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1)98年,在天津开展关于“古丽红现象”大讨论,古丽红是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她的业务水平并不十分突出,一开始有许多学生家长不满意,可后来发现,她所带的班级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自觉性很强.对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只要听听古老师的学生是怎么说的,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在古老师所任教的班级中,每个学生都认为古老师最关心自己.“古老师对我最好”是他们的共同回答. 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以说,正是古老师的人格力量,她对每一位学生的平等、热情的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古老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教师的人格特征的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教师的期望就属于这一方面。“教师的期望是一种人际自我实现的预言”(2)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