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哲学中的处世观与现代人格的形成
作者:马丽娅 时间:2006/11/13 18:04: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4
独自徜徉在一中,虽然没有飘扬的柳絮,却有缤纷的落瑛。海棠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在料峭的春寒中显出一种矜而不持、开而不放的闺秀风度。微醉的春风踉踉跄跄地跑来了插了满头的海棠花,零乱地舞起了长长的衣袖,惊落残红片片。正值妙龄便香消玉殒,不知是不知是悲剧的开端,还是喜剧的尾声。片片残红落于春水中,消了桃花面,淡了芬芳——这就叫“沁芳”罢!残红片片落于旱地,便被竹扎扫帚扫到角落里,任其衰败。夜风催花寿,疾雨点残红;人间似乎缺少一位悼红人,再为这些不幸的落花杜撰“落红诔”了。
曾几何时,听得一位村妪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是啊,暮花落春早,朝阳归山迟。有花开,必有花结果,也必有花落;花的生命是为了结果而存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花都能结果——但总有的花会结果。得失相偿,阴阳两济,这是一条很好的哲学理论。所以,早殇的花固然可悲(因为她们没有实现理想),但我们更应该看重并庆贺的是那些“结果的花”。桑叶虽微可作丝,枣花虽小能成实。故而,殇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殇逝“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们,是大可不必去“格物致知、搜心煽肺”地陪古人洒几滴伤心泪的。
古人的情感在历史的棺椁关上时,就已逝去;留下的几页古抄,几首绝句,不过是古人情感的幻像而已。任何的现代人都无法真正了解古人,我们不过是尽力去理解古人罢了;那些自认为了解古人的“现代人”必是自作聪明(此语一出,吾必遭弹劾矣)。很欣赏薛宝钗,因为她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纵观大观园中众女儿,凤姐强干而不善诗文,黛玉工诗文而不善人事;惟宝钗一人,合二璧于一身;其诗风清健爽朗,很有唐诗风范,有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最为妙绝,可窥其心胸丘壑之深广,如茂然之佳木峥嵘向上。
作为现代人,我认为应以宝钗为处世典范。说她沉稳大方也好,说她阴险深沉也好罢,但有谁能否认她的交际才能呢?作为人,总会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固执己见不可行,避世仿古也不行,惟有随境而迁,以逸待劳,方为大智者之行。
现代社会中,有一些人抱着避世归隐的消极态度企图找到“桃花源”;那么我认为,现代人到桃花源中略逛一逛未为不可,只是不能沉溺其中,忘返其途,迷了本性,平添忧愁,反怪哉“事过境迁、人情冷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