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7/6 12:21: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1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味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深圳市中语界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课题。目前,这项课题研究正按计划推进到攻坚阶段——即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汉语文教育美学新体系的层次。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的语文美学体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工作,需要集思广益。因此,笔者不揣浅陋,在此提出我们的主要观点,请方家不吝赐教。
一、 语文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经初步研究,我们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这就意味着仅仅教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学科特点的语文教学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
语文课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换言之,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二、 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研究现状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美学”与“中国(汉)语文教育美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两个概念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对语文教育进行美学研究。但是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和外延上有重大区别,简而言之,只是借用一般的西方(或现代)美学理论对汉语文教育进行研究,研究的是语文教育美学,反映的是汉语文与西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一些审美共性;而只有对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个性进行研究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美学。
综观我国学术界和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教育进行美学研究的单篇论文是不少的,但这些论文基本上是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从专著看,经过查阅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和网上搜寻,我们发现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只出版过一本语文教育美学( 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这本语文教育美学是按西方美学原理为依据构建的语文美学体系,虽然也能较好反映汉语文与西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一些审美共性,但却不能很好的反映汉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审美个性。这种体系研究的是语文教育美学,而不是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简而言之,反映汉语文课程和教学特点的,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语文美学体系,还没有诞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