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2005年9月29日至30日,江苏省首届高中新课程示范观摩大会在扬州邗江中学召开。我们十三中语文组一行5人参加了此次观摩大会。29日上午,江苏教科院院长杨九俊作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向与会教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并提出了新课程的教学建议。29日下午及30日上午,我们先后观摩了三节语文课,分别是苏州中学黄厚江老师上的“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南京一中张曙光老师上的“细节之美”(《金岳霖先生》)、南京十三中石群英老师上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三节语文课各有特色地显示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次观摩课中的感想与收获。
一、角色定位正确,教师以首席主持人的地位引导课堂,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民主、积极、投入地进行学习。
1.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佳是三节语文课的共同特点,寻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定位很合理。与其说教师是在“讲”,不如说是在“导”,因为教师的讲授部分并不多,整堂课都是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问题,学生则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而投入地进入学习状态。如 “谛听天籁”的教学过程中,黄厚江老师没有对文本的任何一处进行讲解,也没有表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而是自始至终通过简要的提问引导学生一步步熟悉文本,深入了解两篇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基本技能。《金岳霖先生》与《今生今世的证据》两节课同样有此突出的特点。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与独特体验,这不仅让学生成了学习主体,同时也把学生“拉入”了文本情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印证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与领悟。如黄厚江老师在讲授《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时,为让学生获得对两篇文章的初步感受,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主选择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于“大美”与“柔美”的区别,请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用积累过的古诗词来表述表现。石群英老师在教授《今生今世的证据》时,设计了一组思考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题目来思考回答,这样一来,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全体同学对这一组题目也就有了相对全面正确的理解;石老师还请同学结合自己对家园的理解来解读这篇文章,学生无论是对自己平时的认识还是对这篇文章的认识,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张曙光老师在教授《金岳霖先生》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小细节来评点人物性格。这种教学方式并无强制性来“挤”出学生的感受或答案,所以学生乐于接受,也乐于参与。
二、课堂具有系统性、开放性。既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性,又注重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又提倡合作探究;既有深入的文本研习和问题探讨,又有恰当高效的活动体验。
黄老师把两篇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提示学生在内容、语言、手法、结构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散文。具体学习方式则不是学生个人盲目的苦思冥想,而是小组探讨、分析、辩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几轮的回答后,所有学生对两篇散文的内容、手法等都基本掌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比较难懂的文章,石老师把教学延伸到课前与课后,让学生作充分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初步理解文章并且画出自己的疑难之处,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大组质疑与小组探讨等方式解答了疑难问题,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消除了学生学习深奥文章的畏难心理。《金岳霖先生》一节则把文本内容延伸到师生个人的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的细节来品味生活,老师及学生回忆的几则亲身经历的生活细节,让在座所有人都大为动容。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一。
三节课都非常重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一,努力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使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谛听天籁”中,教师非常重视阅读方法这一基本语文技能的指导,比如如何筛选信息,画出文中有关景色描写特征的的词语,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阅读等等;“细节之美”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细节,用文中词语或另选词语来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同时锻炼并提高学生对于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能力。《今生今世的证据》既强调学生对文本段落的反复诵读与感悟,又强调对个别疑难词句的深入理解,通过对一些关键语句及修饰语的理解来扫除阅读障碍,加深对文本的领悟。重要的是,这些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贯穿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中,因而整个教学既无只强调新课程中的人文性之嫌,更无单纯训练语文技能之枯燥,在这里,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两张皮”切切实实地结合在一起了。
总之,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三节观摩课让我获益颇多,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正、高效而又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希望今后能把在此次观摩会中总结的经验方法适宜地化入自己的教学中,并不断思考与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