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个字。
游戏,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关于“描写”的教学案例分析
范修军
鲁迅先生在《风筝》里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不准儿童游戏,就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但在许多老师与家长的印象中,游戏与学习似乎就是天生的死敌。如果能把游戏引人到课堂教学之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最近我做了一次有趣的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在讲解《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研讨与联系3”时,有这么一句话“试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用游戏的方法来解决。经过简单的思考与准备之后,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从每个小组里选出一名代表,然后我就向学生交代游戏规则。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说完之后,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因为他们不知道我要做什么。
“现在我将选出了四位同学,一会儿给你们四位每人一张纸条,纸条上有我写的本班的另外一位同学的名字,你们的任务是用三句话来描述这位同学是谁,如果其他同学根据你的描述猜出这人是谁,游戏就算成功,反之,则为失败。”说完之后,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被选中的同学,都在做精心的准备。此时的我很高兴,因为我完成了第一步,学生们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吸引了。
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准备之后,四位同学开始了描述,可能是难度太大(我特意挑选了平时不喜欢与人交流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学生很少接触过这样的游戏,介绍的语言很磕巴,没能抓住要点。在他们描述结束后,其他的同学开始纷纷猜答案,五花八门的答案。意见没能统一,班级显得很吵闹,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并说“很遗憾,这次游戏失败了。”学生们很失望,而我却很高兴,因为我即将抛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描写,应该抓住人物的特征。
当然,我并不急于阐述教学目标,而是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其他同学根据你的描述,却猜成了其他人”。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总结了种种原因。我也没有对他们讨论的结果直接给出评论,而是提了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水浒传》中的李逵,无论是外形,还是性格,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后世读者为什么很容易就能区分呢?”原本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了,问题的效果非常好,除了偶尔的窃窃私语,便就是眉头紧锁了。我觉得时机成熟了。
“大家的游戏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我们能区分张飞和李逵,那是因为‘描写,应该抓住人物的特征’”,我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就像指纹是每个人独有的,每个人都有区别与其他人的特征。这种特征可能是外貌,可能是说话的方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