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刚与柔”话题作文思路指导与示例
【文题】
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掉光了。”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学生说:“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请以“刚与柔”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要有新意。
【思路引导】
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刚: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柔: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什么是“刚”?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花木兰……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
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
(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
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二、什么不是“刚”?什么不是“柔”?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三、“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
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
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构思举例】
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文体来写。一般来说,这种并列关系的话题作文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下面就来看看写议论文的立意及结构示范。
○构思一: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建全文:
第一部分(开头):紧扣话题,阐明构成话题的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
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第二部分:(主体部分)提出3个分论点,分别进行举例论证:
分论点1:刚使人勇,成就辉煌。
分论点2: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分论点3: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人生离不开刚,也离不开柔,“刚和柔”犹如雄鹰的双翅,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在人生的天空展翅翱翔。
○构思二:
开头:紧扣话题,运用对比,提出问题,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