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 资源简介:
约5040字。
《记念刘和珍君》的行文思路探究
这篇文章的总体行文思路是这样的:作者在一、二两节中交代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三、四、五小节具体展现了纪念的内容,最后两节阐述了纪念的意义。这样,文章的层次就一目了然了,文章在层次上划分为这三个部分,但各节各段之间又不是孤立的,作者通过使用过渡句和过渡段将全文连为一体。
首先,作者在写作目的这部分内容中提到了作者由什么萌生了写作念头和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重要性。段祺瑞执政府枪杀请愿学生,已经使作者愤怒了,再加上一些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扭曲事实,使作者出离愤怒了!于是作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拿起文学武器向敌人反击。
这两节中由开追悼会想起了段政府枪杀学生,很自然地就写起了对刘和珍君和其他被害青年的哀悼,继而借助猛士的形象暗含了要唤起民众推翻反动统治,改造旧社会的强烈愿望。
在第三节中作者介绍了和刘和珍君的交往始末。在作者的印象中刘和珍君总是微笑和蔼的,文中提到她敢于反对广有羽冀的校长这一事件,为下文写她敢于冒着生命危险在政府门前请愿临死不惧打下了性格展现的基础。
第四节中开始描写了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开始不相信和珍君被枪杀是事实,作者说“我对这些传说颇为怀疑,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接着作者向读者展现了刘和珍君被害的铁的事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刘和珍的哀悼和对下劣凶残的敌人的愤怒。
第五节作者愤怒的思想达到了高潮,作者写到“在执政府前中了弹,从背部入。”“中了四枪,其一是手枪。”从背后开枪说明敌人早有准备,有手枪子弹说明有军官指挥,足以证明是谋杀。敌人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阴险恶毒。
在最后的六、七节中作者总结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分为两个方面。第六节中主要是说对黑暗势力作斗争应选择正确的斗争方式,要用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也暗示了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不能向敌人请愿妥协,须组织民众进行更为革命的斗争,进而彻底打败敌人。
第七节中作者则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和她们爱国行为的深远的意义。正如文中所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有这样三个相似的句子,“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他们在节与节之间起了过渡作用,在全文上起了穿针引线的连贯作用,将文章的三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行文思路的严谨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