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考前美读
- 资源简介:
约30600字。
2010年高考考前美读
赵仲春 仲玉梅 王晔选辑
考试时写作什么文体
要全面分析,科学对待。写作什么文体,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作文题更适合(最适合)写什么文体,从理论上说,文体自选,写作各种文体是等距离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般地说,单概念标题适应范围最广,可写各种文体;两概念、多概念相对难一些(但话不能说死);如“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写作记叙文很难找到相对应的素材,当年批改标准放宽,只写一点即可。而单一概念如“主动”“绽放”则很好写记叙文,选材难度大大低于上述所提的高考题。
二是我自己最喜欢(最擅长)什么文体。相对地说,文科、女生、形象思维丰富者擅长写记叙类文章,理科、男生、抽象思维丰富者擅长写议论类文章。想一想,自己写作文多年,应当初步形成较为固定的写法,如结构、立意、选材、语言等,当有自己一套,可总结,可思考,用于作文中。
三是在写作时,面对某一文题时,要思考在写作时我占有哪些材料,这些材料适合用于什么文体,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材料较大较远(时、空),记忆是粗线条的,则适合议论文;如材料是身边的,较小较近较具体的,人文性强的,文化品位高的,细部印象强烈且扣标题的,就毫不犹豫地写记叙文。
记住:做到“构思巧妙、材料具体、真情实感”这三点,就一定能写好记叙文。
从高考讲,进入一类卷的作文比例较低,大量的是后面的中低档的作文。就以往情况看,考试时写议论类的偏多,相对保险些,更适合中下等考生,过去审题难度大时多提倡;考试时好的记叙文简直是凤毛麟角,一旦出现一篇像模像样的记叙文,会令阅卷者欣喜不已,击节称赞,产生久别后的重逢之感,此时分数会上去的;但打入冷宫的也有一批,包括体裁、题材创新之类的,如往年高考时一学生用杂剧样式写作,初评时接近满分,轰动阅卷点,考生真不简单,能写元杂剧,大家争相传阅;惊动复查组,调阅复审后才得了20分,原因是写杂剧就要按其要求,所写曲牌中应多次出现【也么哥】,但作文中一个也没有,不符合该文体规范;学生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此种文风不可长。
再回到写什么文体的话题上,到底怎么写呢?我的意见是,在审题时根据上面三种情况考虑。如两类主要文体难度等距离的话,可考虑写记叙文,更适合有才情者写作,适合尝试得高分者写作。
换一个角度讲,议论文是讲道理的,撇开立意、文笔、结构等因素不谈,从道理上讲,少数顶尖学生见解深刻,与众不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间的区别不大,谈“勤奋”“团结”的大道理,大家的观点能有多大的不同?其例子又能有多大的区别?所以几天下来,阅卷者会产生厌倦感,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空话套话官话程式化令人不忍卒读,所谓审美疲劳即是指此。每当好一点的记叙文出现时令阅卷教师感动是正常的,犹如演讲比赛全是清一色的女生时,突然一位男生上场,台下会掌声雷动的。
因此,考生要有两种基本文体的写作准备,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可以写记叙文,但要做必要的备考,最近可试写记叙文,熟悉基本套路,如开头、中间、结尾;选材、组材;点面、详略;过渡、照应等;看看一批优秀记叙文,体会借鉴。写作议论文也同样要练笔,考前热身,找找感觉。
感谢自卑
自卑,成功的起点。
惊羡于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史记》;惊羡于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命运》交响曲;惊羡于邓亚萍“用气势震住对手”的绝高球技。
这些惊人的成功起源何处?自卑。
身受宫刑,司马迁从“不可死于节”的自卑中奋起,以《史记》书愤,流于后人;双耳失聪,贝多芬从“不能去聆听”的自卑中崛起,留下《命运》鸣世,激励来者;身材矮小,邓亚萍从“不会有前程”的自卑中突起,以冠军示人,教育今人。
所以我们要感谢自卑。
感谢自卑,感谢它给了我们方向。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不会再进步,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不会进步,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陷,苦恼于缺陷,羞于己不如人,才会奋起直追。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初拜师时被定下“眼皮下垂,演不好角色”的观点。他得知了自己这个缺陷,多月苦恼于此,后来便着重锻炼自己,每天盯着针尖练眼功,正是最初的自卑给他指出了需要进步的方向,他才得以后来巨大的成功,否则他或许作为一名无名小卒湮没于世。
感谢自卑,感谢他给了我们动力。自卑的感觉给人是最尖锐的。当我们因缺陷而奋起的过程中有所松懈,自卑就像针一样刺着我们的心,像鞭子一样抽打着我们的脸。为了自己不比别人差,为了不给被人当垫脚石,我们摇着牙也要前进。文学宗师鲁迅先生,就是因为为中国的耻辱而自卑而气愤才弃医从文,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