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偏爱“绿色作文”——2010年高考作文阅卷感言
- 资源简介:
约2020字。
高考偏爱“绿色作文”——2010年高考作文阅卷感言
吴江市盛泽中学 彭欣欣
6月10日至21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在为期12天的阅卷过程中,从熟悉评分细则到批阅各类试卷,从与专家交流到与同行切磋,收获颇丰,感慨良多,现简单总结如下,以期能对今后的作文教学有所启示。
一、“绿色生活”呼唤“绿色作文”
今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为“绿色生活”,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写“环保生活”“低碳生活”,以致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为何长叹?原因是这些高考作文存在诸多问题。立意肤浅,思维幼稚,缺少深度;材料相同,胡编乱造,言之无物;结构雷同,行文简单机械;语言随意,堆砌辞藻,生搬硬套。这样的灰色作文,虽不至于走题,但基本上也只是四类文,四十几分罢了。
“绿色生活”呼唤“绿色作文”,高考偏爱“绿色作文”。‘绿色’本是个环保概念,其要点有二:一是纯天然的,顺乎自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它作为作文的‘纯天然性’,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可持续发展性’,就是不仅‘为高考’学作文,更要‘为人生’学作文。所谓“绿色作文”,就是以人为本,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感悟真理,把“作文”与“做人”融为一体的作文。这样的作文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这种合乎规律的写作怎能不受阅卷者喜爱呢。
在和阅卷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一位老师说道:“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题相似。”这里所说的“人不同”是指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不同,而“题相似”则是指每年高考存在的问题是相似的,那就是“假、大、空、套”的灰色作文甚嚣尘上,愈演愈烈,令人心生悲凉,又怎能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呢。
二、作文要关注现实,注重反思,写出真情
最近两年来,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都是要求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今年的作文题“绿色生活”,并没有在审题上设置多大的难度,淡化审题,尽可能减少题目本身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都有话可说,但同时又在引导考生进行社会责任性的思考,它让考生走出教室去思考现实的社会问题,这体现了高中新课改后语文考试注重对学生平时语文学习能力的考查,抒发每位考生心中独有的感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
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写到有关环保、低碳等相关材料。但大多停留在材料的简单叙述上,缺乏分析,更缺乏深入反思。而今年作文阅卷中,凡是对现象进行反思,且能言之成理的文章,往往能够得到认可,获得高分。例如有学生这样反思:绿色生活本身到底是什么?大量的消耗资源带来的工业文明是不是背离了生活的本意?如何处理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绿色生活是不是就一定回归原始回归农村?这些反思性的文章是很容易得到肯定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生时常关注社会生活,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的高考。反之,只知道埋头书海,读死书、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不闻不问,也不思不想,在高考作文上一定会吃亏。这就是高考正面的、积极的“指挥棒作用”,这个指挥棒一定要拿到底。
文章不是无情物,学生须做有情人。好文章除了要反思之外,抒发真情也非常重要,情感是拉近考生与阅卷者的桥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读者的喜怒哀乐的琴弦,才能使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