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必修一第一、二写作专题教学设想
- 资源简介:
约10910字。
2010年高中语文教师新课程培训
必修一第一、二写作专题教学设想
一、不同学段的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分析
高一新生已对记人叙事的常用写作方法有所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展开故事的顺序、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等。高中生的作文应该不只是在这些方面见其优秀,而是看能不能在记叙中融入“情”“意”,具有感染力和深刻性。
例见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作文各一篇。
缺少思想,缺乏思考。“三美作文”(有文采,有学识,有哲理)的背后是“三无”:没有自我,没有真情,没有思想。
主体从观察从体验从思考到创造,这样一种思维的能力以及他对外物从情到内蕴到外化的一个表现的能力,这个是比较难教的。因而出现了模式化应试写作指导: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说这句话你随便什么作文里都可以套。怎么套?比如说“山的稳重,水的灵动”,它第一句话就是“屈原向我们走来”,接下来写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稳重,接着扩充一点点;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这是2006 年的江苏卷。第二年还是江苏卷,考的是“凤头,猪肚和豹尾与人生”,它还可以写“屈原向我们走来”,“帝高阳之苗裔兮”这是屈原的人生的凤头;屈原举身赴汩罗江,他划出了人生的豹尾——一路拿同一个材料以不变应万变。
思考: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突破口在哪里?立意!
二、对第一个写作专题的教材分析
第一个专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关于写什么”的写作指导。写什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但是,这里却包含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选材的问题,要选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如果说学生找不出这样的人和事,那便是第二个问题,即我们要静下心来去认真地观照自己的生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如果说学生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人和事,只是写不出来,那便是第三个问题,即立意的问题,“三流的文章,它是文字的化装;二流的文章,它是一种精神的化装;而一流的文章,它才是一种真正的生命的化装”。
三、第一个专题的教学设计要点
(一)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细节等描写方法,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人间真情,拥有感恩、敏感的心灵。
(二)明确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从人事到情感到内蕴到外化的能力。
(三)明确教学方法
配乐朗诵、多媒体展示、师生讨论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安排两节连堂课,第一节课教师设境激情指导,第二节课趁热打铁学生作文。
1、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母爱亲情的文章,选择典范例文,印发给学生做课外阅读。《疯娘》、《替我叫一声妈妈》、《生命的姿势》、《因为爱你》、《一双布鞋》、《捡垃圾的母亲》、《只有你会欣赏我》等。
2、创设情境
教师配乐朗诵(钢琴曲《秋日私语》)史铁生的文章《秋天的怀念》,创设情境,触动学生的心灵。然后导语引入课题: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心灵的琴弦?想好之后请同学们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3、话题探讨
学生自由发言,述说感动的事情……
4、写作指津
大家一起分享了令人感动的人和事。可是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
①有观察力,有敏感心(针对学生找不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问题)
“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生活时候,就一定能发现我们身边中的真情、人性中的闪光点,就有一种冲动想把这些美的东西、感人的东西给写出来。
【片段赏析】
A《哑巴母亲》(教材P57)
顽皮是孩童的天性。
我喜欢一个人撘砖玩,然后一推,“轰隆隆”,砖墙就全部倒下了。这崩倒之声,成为我童年最扣人心弦的美妙音乐。
一次,我正玩得高兴,不留意把砖打碎了。砖的主人气冲冲地走出来,揪住我的耳朵,把我拽到家。
母亲坐在门口做针线活,看到这情景,便急得“嗷嗷”直叫。砖的主人开始数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