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难中的抗争》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580字。 《劫难中的抗争》教学设计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 实。
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在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要求学生紧扣课文标题,从劫难与抗争两条线展开分析、归纳,得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幻灯、图片和地图向学生展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变化,中国边疆领土的变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列强的侵略 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本课以引导启发、提纲导读、问题讨论方式、音像资料再现历史等创设情境,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或活动过程
(一)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课前查找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和影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
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侵略者并没有满足已有的在华特权,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在祖国危机之时,爱国志士坚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我们今天来学习“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问学生能很自然地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集中精力进入新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