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三复习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8970字。 安徽省蒙城一中高三、复习班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宫纪仁)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0分)
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中华文化精神 袁行霈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语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可见对人文的重视程度。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里有这个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左传》里又有这样的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连上天也要顺从人的愿望。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等,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又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例如孔子被称为圣人;他的三千弟子当中有七十二位最好的,被称为贤人。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中华文化中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已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中国有句古话:“敬业乐群。”“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荀子阐发孟子的人伦说,提出“群居和一”之道,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准则。他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就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合、祥和等意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说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的和谐,“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1.下列表述,不属于对“中华文化”特点的理解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B.“乐群”这两个字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特点。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D.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一是对人的制约
B.孔子在《孝经》中认为人在天地所生的万物之中最为尊贵。
C.因为中国没有国教、没有教皇、更没有宗教裁判所,所以宗教和神学在中国没有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D.孟子认为,人类维系群体利益后,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得以生存和发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表现。
B.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尚和这种文化精神。
C.清明被定为法定节日的主要根据是中华文化崇拜祖先、注重祭祖。
D.在今天的竞争时代,“和”的精神体现为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
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予曰:“有是哉?”请试,许之。
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其坎之棱,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于是干条交接,行列分布,郁然改观,与古墓无异焉。夫规大而坎疏,故根不离;宿土厚,故元气足;乘虚而起渐,故出而无所伤。取必于旦夕之近,而巧夺于二十余年之远,盖其治之也有道,而行之也有序尔。
予因叹夫世之培植人材,变化气习者,使皆得其道而治之,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