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文“三忘”诀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作文考试 “三忘”诀
浙江 宋晓霞
当作文纸像舞台一样在学生面前展开,领衔主演的每一个个体,应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才称得上倾情演出?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演出心理?在舞台上,好的演员全心投入,如入无人之境,蹩脚的演员畏首畏尾,甚至还会怯场。作文写作也一样,考生在写作时要做到全心投入,写作心理上应该有“三忘”。
一曰“忘我”。初学写作者最难处理的就是这个“我”,因为他只会把“我”理解为自己,束缚了想象力,也禁锢了表达的自由度。我们知道,在作品中,“我”可以幻化为任何一个艺术形象,可以是一滴水一粒沙,也可以是一匹马一条狗,甚至是一阵风一场雨。只要选择的对象适合于表达作者的思想就行。习作者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就是要让自己心理处在把握并运用事物的规律来达到自己目的的状态。用我国儒家创始人的说法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日常所说的就叫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云: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的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蒸发而出,融进景物之中,让本无情绪的物质饱含深情。无我之境则是指“我”的情感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本文的忘我,从写作心理上来说应属于后一种,怎样做到“忘我”呢?“忘我”也可称为 “人文合一”。即把“我”的思想、情感、灵魂熔铸于作文之中,有人把作文当作身外物,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既没有真情,也没有思想,唯一的目的就是考试,这是违背作文规律的,大凡成就卓越的作家,都用作品表现人格和个性,当我们吟诵李白、杜甫诗篇的时候,自然会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风貌和个性特征在字里行间的涌动和闪耀;当我们捧读鲁迅、闻一多作品的时候,自然要被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艺术魅力所征服。一旦学生走出狭小的思维空间,在作文中自由翱翔,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我”不再游离于文章之外,而是融入了文,这是一种莫大的精神快慰和心理满足,因为我们知道,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渴望,有交流的需要,有被认可的心理需要,有思想提升的外在渴望。忘我表达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寻觅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反之,就不能从作文中享受到愉悦感,解放感和满足感。
二曰“忘他”。就是要享受表达的快乐,从为老师作文到为自己作文,不要把老师看作是一个“生杀予夺”的判官。传统的作文教学思想是代圣人立言,学生呈交作文以后,以“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心态惴惴不安地等着老师的判决。事实上,作品的产生与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品德、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息息相关,面对不同的个体,教师只能是学生个性作文的发现者、鉴赏者。有诗歌理论家说:最好的诗是偷窥的。意思是从写作心理来说创作是一次灵魂的独白,仿佛不为发表、赞赏等功利的目的;从阅读心理来说,阅读者好像由于一次偶然的闯入,却对诗人的内心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的作文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的老师在临考指导时却一再向学生灌输“投阅卷老师所好”的观念,比如反复强调“字迹要清楚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要精彩,使对方眼睛一亮”之类的俗话。这些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在写作时念念不忘有一双挑剔的眼睛在注视你,自己首先就矮了三分,还能放开手脚,自由驰骋吗?写作绝对不是学生和教师的一一对话,学生在作品中可以是多元的:一次自言自语的内心独白,一场和同学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三五好友的野外散步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当然也可以以一个旁观者、叙述者的角度讲别人的故事。好的演员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