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 资源简介:
约3460字。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
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组晏 喻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笔者常常发现:课堂上的一些讨论、合作等方式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很少。有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而有的课堂因为缺乏必要地引导,由过去的一言堂变成几个学生表演的“几言堂”,偏离了教学的最终目标,当然收效惨不忍睹。如何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探究活动并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学习要求,要求学习者不但学会独立思考,更要学会与他人切磋、交流,体验合作,学会合作,使个人的学习能力在合作中得到发展。在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在学习的形式上打破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实现了由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它要求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推敲,自己去深入地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课文的理解,并说出自己的体验, 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探究中自己构建知识,不唯师,不唯书,也不人云亦云,在学习意义上这是一种真正的主体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这种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心理获得发展,健全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创造性人格逐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探究性学习就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是一次学习方式的大解放,是审美的愉悦、精神的自由、心灵的体验、个性的飞扬和生命的超越。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探究的新理念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品位的关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因受生活、知识、文化等的局限,他们的思考、分析、判断往往会受到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实力、活力、张力往往不够充分,学习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探究活动中小组讨论每次发言的也许都是一部分语文素养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而大部分同学则可能在探究活动中处于消极状态,甚至是被边缘化,沦为小组的忠实听众,灌输教育又在新的土壤中滋长起来。在这时,老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流、积极合作、互助互动的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也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即在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被充分重视的时候,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并不能排除教师的讲。
当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的时候,也不能出现教学无序、无目标,随意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我们力图把“教本”变为“学本”,把“课堂”变为“学堂”的时候,难道就不需要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介绍知识,引入方法, 组织学习了吗?以教师讲习为主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被压抑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破除, 但教师不引导,不组织,不传授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