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传统文化教学探微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一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26 14:17:1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1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160字。

  《游褒禅山记》传统文化教学探微
  作者:彭乐心 谢军蓉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选入高中教材的游记,同其它文言文一样,既有语言的典范性,又有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并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文化内涵,重视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感知传统文化,吸取有益的养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解析词句,解读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信息。
  “语言是民族形式的第一要素、第一标志。”(《汉字学通论》)民族的语言文字,本身就隐含着本民族的某些特质。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形式,体现了语言的民族风格特点,也体现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个性。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探索其中隐含的传统文化现象,是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有效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探索词义与字形的联系,感性地了解词义产生的背景,理解字词的文化内涵,达到真正掌握词语的目的。汉字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久的意音文字,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形示义,形与义联系紧密。且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大多是一字一词。利用这些传统良族语言规律,引导学生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语句中的“阳”,从阝从日,“阝”古作“阜”,指无石之山,会其意,太阳照射到的山的那一面即为“阳”,是山南之义。又如“华如华实之华者”,句中“华”,古字形上半部像花叶下垂形,会其意,本义为花,读作hua,是花的古字,而“花”是后起字。通过分析字形和词本义,让学生认识到汉字意寓象中,以形显义,以音别义,音形义紧密联系的文化特点。
  其次,引导学生了解词义变化发展的规律,认识词语发展的特点,灵活理解文言词语。随着人类的进步,交流的广泛深入,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表现在词汇方面,新词不断产生,一词多义也不断增加。
  如“无物以相之”,句中“相”,从木从目,会其意,以目视木,本义为仔细看、察看。段玉裁“按,目接物日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日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这句话告诉我们,由本义“察看”,引申出了另一意义——相互交接,又由“相互交接”进一步引申出“助、扶助义”,即“无物以相之”中“相”的含义。显然,“相”意义的发展,形象地揭示了人与物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接”的关系,揭示了由物到人、逐步深入的认识规律。
  又如文中的“父”,古字形象右手持棒之形,意为手拿棍棒教子女守规的人,是家长,即“父亲”,这是其本义。我们联想到“父严母慈”,“子不教,父之过”等古训,能体会到“父亲”这一称谓所蕴涵的重大责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父”为生身男性,如父称职,就是一位有才德的人,于是引申出了“男子美称尊称”义,读作fu。文中“安上平父”句,其“父”就是此义。通过探索词义引申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义相似延伸和关联延伸的特点,以及古人富于联想,形象思维丰富的文化特征。
  第三,引导学生了解词语使用的规律(特别是活用),了解古人使用语言的习惯(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文中“始舍于其址”中的“舍”,联想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再到今天现实生活中的“铁了心”的“铁”、“美尔雅”的“美”等等,去体会古人这种炼字炼句,重形象,重凝练,重表现力的文化传统,古为今用,去发现创造,不断丰富民族语言。
  文章最后一段涉及到古人的称谓习惯,可引导学生去了解古人取名、字、号的习惯和讲究称谓的传统,认识先人们谦己尊人,关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