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普教育•2011安徽省高考模拟冲刺卷语文试题(一)
-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10520字。
华普教育·2011安徽省高考模拟冲刺卷
语 文 试 题(一)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范围为高中全部内容。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蓝黑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3.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题。
4.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就有了两面性:动物性与人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一般来说,“俗”是指人动物性、物质性的一面;“雅”是指人性、精神性的一面。
人面对一物会有三念:占有的欲望、冷静的思考和愉悦的欣赏,就看你选择哪一种。这三种念头第一种源于人的动物性、物质性,可称为“俗”;第三种体现人的精神存在,可称为“雅”。俗与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这就是“通俗”。
人在行为方面有六种精神需求。它从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需求。大致说来,前两项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可归于“俗”;后两项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可归于“雅”。中间两项比较模糊,兼而有之。但最低、最高的两项,即刺激与审美的需求却是很典型的。
刺激就是勾起人的欲望,满足人的动物性,是最低的一档。这是一切黄色、凶杀、打斗类低俗作品的心理基础和市场基础。只要人动物性的一面还存在,人与外界的欲望关系还在,他就要寻求刺激、发泄与满足。我们只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不公开传播,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危害青少年。相反,这六种需求的最高一档,即审美需求则是满足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常表现为纯艺术。其代表如已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宋词、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它没有任何物欲的刺激,全在净化心灵,这无疑是最高雅的。
但是人们食人间烟火,正常的欲望还是要的,还得有作品去满足他的休闲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等等,这里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就是“通俗”。通俗的标准是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但又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所以纯艺术、纯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高雅;另一方面,纯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低俗,或名粗俗、庸俗。
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低俗作品让人回归动物的、物质的一面;高雅作品让人升华精神的、道德的一面。
我们一般说的通俗是有方向性的,它是指从高到低的过渡。就是说作品内在的思想、艺术(审美)水准已经很高,但是照顾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兼顾到他的需求(通常叫大众需求),而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注意,这里的要害是“高起低落”,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如果反过来从低俗的标准出发,就会滑落得更低,而永远不可能达到通俗的效果。就像委派一个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小学,可以把小学生培养成人才;而委派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中学,则只能把人才教成废才。真正的好作品都是“高起低落”,深入浅出,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通俗。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文艺作品如中国的四部古典名著,现代作家老舍、赵树理的作品,哲学著作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选自2010年8月《人民日报》梁衡文章《如何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通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是介于人的动物性、物质性俗与人性、精神性之间,即雅和俗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
B.“通俗”就是物质与精神兼备,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等。
C.通俗的标准是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但又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纯思辨性和纯刺激性的作品不在其列。
D.通俗的方向性也追求“高起低落”,即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
2.下列各项,属于“通俗”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满足人们休闲需求或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的作品。
B.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精神心灵要求,让人的精神、道德得以升华作品。
C.体现深入浅出的作品,如中国的四部古典名著,赵树理的作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D.没有物欲的刺激,能净化心灵,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一般说内在的审美水准很高,只是采用了接受者的能接受方式,因此绝不低俗。
B.休闲、信息、知识等精神需求,既有物质的东西,又有精神的内容,可归于“通俗”。
C.刺激能勾起欲望,满足人的动物性,属于最低的一档,因此我们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
D.真正的好的作品是“高起低落”,深浅适度,而通俗正是如此,因此通俗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二、 (32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绰字令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周帝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周文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周文与仆射周惠达论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周文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乍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