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教案16
- 资源简介:
约4360字。
《<孟子>二章》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王锦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 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 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孟子的理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2.难点:
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嗟来之食”的故事。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请一位同学诵读《鱼我所欲也》,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
【投影提示】
箪dān 蹴cù 不屑xiè 羹gēng 恶wù 弗fú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讨论解决。
3.内容概述: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该做到“舍生取义”。
(三)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提示】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后,是怎样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