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看自主学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看自主学习
嵊州市崇仁中学 卢 凯
内容提要: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心理倾向,掌握并不继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全面提高智能素质。它是素质教育下的必然产物。自主学习重在实践,与其它教学思想比较更具优势,它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提升学习能力及实现人的发展。在这种学习中,教师应提供条件、创设情境、积极参与、因材施教、全力促进、及时评价。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自主学习 实践
引言:当今的教育,面临着两大矛盾:一是人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与蓬勃增长的浩瀚的知识量之间的矛盾,有人说“一个学者即使夜以继日地阅读,也只能读完他本专业全部出版物的5%”;二是人的有限的学习年限与知识迅速老化之间的矛盾,一个人在大学毕业10年左右,他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就因老化而毫无用处了。对此,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人生手段和人生目的。总之,“学会学习”是时代的命题。从另一角度看,教育的民主化进程,愈来愈承认和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知识不是一个被告知的过程,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发现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并不断地掌握更多的知识材料,实现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突破。因此,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是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一切教育理论的最后归宿。
一、素质教育下的自主学习重在实践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做”是关键,“做”即实践。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行为中,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个体的经验,探索未知知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里,有三点需要我们重视:第一,学习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实践,学习书本知识虽不是参与实践,但书本知识是他人实践所得,而且尽量用直接经验的方式掌握书本知识,会更深刻、更灵活,也更能使个体发展起多方面的能力,形成积极个性;另一条是与人交往,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实践,学生从中习得交往的能力,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与同伴在知识上互补。第二,学习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就是说学生是探索者、发现者,将以主动、负责精神去完成有目的的、不断改进经验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最终寻找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曾有过的新知识与规律。而学习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在学习中,掌握和探索的状态应该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它启动学习,伴随学习,又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离开了这种品质,学习将无以为继。
“新课标”指出: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本文所谈的“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实践。
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一句话,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教育中,学生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能力,实践是唯一的方式。当然,实践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有动手动脑,有感知、记忆、想象,也有动机、兴趣、态度,有课内实践,也有课外活动,有集体活动,也有个体实践,有师生间的交往,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总之,自主学习就是以一种积极的、亢奋的状态从事学习,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积极的态度和倾向。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中,曾经主张“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如同中国女子撕下裹脚布一样,把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统统扯下,使创造力突围而出;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每事问”;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被作业和应考占去的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人生;六是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总而言之,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